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关于征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第三轮)
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的通知
回首43载,扬帆再起航——记《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环境科学》增设邮箱说明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专栏征稿启事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入选F5000论文名单
《中国环境科学》2022年度优秀审稿人
《中国环境科学》第一届中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论文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1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关于表扬《中国环境科学》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中青年编委招募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报名通知
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共享政策
撤消王晓燕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专栏征稿启事
《中国环境科学》两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稿件咨询的公告
“生物多样性”专栏征稿启事
“固体废物、城市矿产与循环经济”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件正常处理的通知
生物气溶胶暨环境与健康专辑征稿启事
土壤污染防治专辑征稿启事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垃圾分类”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举办大数据助力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的通知
“生物多样性”专题征稿启事
“无废城市”专栏征稿启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征稿启事
关于稿费审稿费发放方式变更的公告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喜报:《中国环境科学》刊发论文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撤消马钧霆等作者已发表文章公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环境科学与技术年会通知
喜报:核心影响因子五连冠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继续被Ei收录
欢迎参加“细颗粒物污染防治与环境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欢迎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2011-2014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继续保持榜首
关于收费的特别声明
《中国环境科学》喜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资助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位列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再获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有20篇入选 “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蝉联第一
通知
《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
《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 22篇论文入选 “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中国环境科学》刊发的论文获“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度引证指标
中国环境科学再次被评选为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正式启用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报名通知
分会场介绍
往届回顾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1年 21卷 6期
刊出日期 2001-12-01

论文
论文
0 陈效民;潘根兴;沈其荣;康燕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中硝态氮垂直运移的规律
用模拟土柱和田间定期采样的方法对太湖地区农田土壤中硝态氮垂直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饱和条件下,硝态氮垂直运移过程的穿透曲线呈现不对称形状和拖尾现象,主要由于土壤中存在着动水和不动水的比例不同和土壤的物理性质所致.在非饱和条件下,硝态氮运移过程的时间明显加长,穿透曲线的峰值增高,优先流不明显,穿透曲线平缓.与硝态氮结合的阳离子价数对硝态氮的垂直运移没有影响.试验区的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含量随季节的不同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冬、春季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含量较高;夏、秋季则较低.地下水中的硝态氮污染现象不显著,主要由于土壤质地黏重,阻碍了硝态氮向地下水中的运移.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39 ) [HTML 0KB] [ PDF 1201KB] ( 714 )
0 胡伟;魏复盛;Jim Zhang;吴国平;滕恩江;R.S.Chapman
两步回归法研究空气污染与儿童呼吸病症率的关系
通过两步回归法对空气污染与儿童呼吸病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物与大部分儿童呼吸病症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O2与儿童感冒时气喘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联,NOX与儿童未感冒时气喘有显著的正相关关联.两种回归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的混合线性模型不但在城市间发现这些正相关关系,而且在城市内的城郊区之间也发现了正相关关联.本文还给出了暴露在各种空气污染物下儿童呼吸病症发生率的比数比(OR).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68 ) [HTML 0KB] [ PDF 1302KB] ( 683 )
0 陈跃琴;李金龙
化石燃料结构变化对大气中δ13CO2的影响
根据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CO<sub>2</sub>排放量及其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用按比例叠加的方法逐年计算1860~1996年CO<sub>2</sub>化石燃料源的d13CO<sub>2</sub>(PDB),用简单全球碳循环模式研究该变化对大气d13CO<sub>2</sub>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CMDL近10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化石燃料源的d13CO<sub>2</sub>在140年内下降了4.5,在碳循环模式中考虑这种动态变化之后,大气d13CO<sub>2</sub>的模拟结果与同期实测值的相关程度有较大提高.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16 ) [HTML 0KB] [ PDF 792KB] ( 613 )
0 田贺忠;郝吉明;陆永琪;朱天乐
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
根据能源消费历史状况和氮氧化物(NOX)排放因子,估算了近20年来中国NOX的排放变化,并讨论了1995~1998年分省区、分行业、分燃料的NOX排放清单及特征.中国NOX排放总量已由1980年的4.76Mt快速增加到1996年的12.0Mt,之后,NOX排放持续增加的趋势得到遏制,1998年NOX排放总量与1996年峰值相比下降了约0.82Mt.NOX排放在燃料、行业及地域分布上均不平衡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燃煤排放NOX一直占总量的70%以上;绝大部分NOX来自工业、电力和交通部门,约占90%左右,且交通部门NOX排放比例逐年上升,已由1995年的10.4%快速增长到1998年的约13.0%;中东部的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河南、广东等省区NOX排放量较大,均超过0.5Mt而宁夏、青海和海南等边远省区NOX排放量很低,小于0.1Mt.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552 ) [HTML 0KB] [ PDF 1272KB] ( 1480 )
0 刘艳菊;丁辉;王辉
首钢邻山和植物园植物叶片含硫量的对比
采用比浊法消解和定容、IRIS advantage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首钢邻山的17种植物叶片和北京植物园邻山相应的植物种类叶片含硫量.结果表明,茜草等5种植物叶片在两个样点的含硫量均排列在前5位,并与其余的植物种类叶片含硫量有显著差异,说明对硫的积累能力强.首钢邻山的植物中,臭椿等5种植物叶片的含硫量极显著高于植物园邻山的相应种,推断其在重污染区的吸硫能力较强.植物园邻山的茜草等5种植物叶片的含硫量极显著高于首钢邻山相应种,推断其在轻度污染区的吸硫能力表现更为突出.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08 ) [HTML 0KB] [ PDF 1211KB] ( 758 )
0 王家德;陈建孟;于建明
二氯甲烷降解菌的研究
通过驯化、筛选和富集培养,从制药厂(Y)和农药厂(N)生化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2株能以二氯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而生长的菌株.菌种初步鉴定为假单胞杆菌属和放线菌科分枝杆菌属.由正交试验得出GD11、GD23两株菌的最适培养条件:GD11温度28.5℃, pH值6.0,纱布层数6;GD23温度25℃,pH值7.2,纱布层数4.研究发现NaCl浓度对菌株的降解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65 ) [HTML 0KB] [ PDF 990KB] ( 662 )
0 韦朝海;吴锦华;吴超飞;任源;吴海珍
新型内构件内循环三相流化床氧传递特性的研究
以树脂作为载体,研究了新型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氧传递速率和氧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载体量、气速、导流挡板及布气器设置的位置).结果表明,当载体量<10%时,三重管、五重管的溶氧性能较好;当载体量>10%时,直管、多重管的溶氧性能更好;当载体量为15%时,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氧传递速率增大,而气速分别在0.022 m/s和0.033m/s时,直管和多重管的氧转移效率达到最大值;底部布气优于其他高度布气;导流挡板的设置增强氧的传递作用.研究结果为反应器的放大及操作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29 ) [HTML 0KB] [ PDF 1083KB] ( 669 )
0 姚秉华;卞文娟;梁延荣
烷基膦酸载体液膜中Cd(II)的传输
采用内耦合大块液膜分离技术,通过考察料液相pH值、温度、载体浓度以及解析相组成对Cd(II)迁移速率的影响,研究了以烷基膦酸为流动载体的液膜中镉的迁移规律,并建立了渗透系数与pH值、温度以及载体浓度之间的关系方程.结果表明,Cd(II)以CdR22HR(Kex值为3.58106)配合物形式在液膜中传输,增加载体浓度或升高温度,迁移速率明显升高.最佳传质条件为料液相pH值4.5~5.1、载体浓度5.0%~7.5%、温度298~308K.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19 ) [HTML 0KB] [ PDF 1024KB] ( 615 )
0 童少平;冷文华;张鉴清;曹楚南;钱照明
催化臭氧化降解磺基水杨酸
选用3种固体催化剂催化臭氧化降解磺基水杨酸.结果表明,MnO2和V2O5催化活性并不明显,而自制的钒氧化物(VO)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臭氧化性能.在本实验条件下与单独臭氧化相比,30min后VO/O3体系的COD和TOC去除率由原来的58%和25%提高到86%和61%.VO催化剂的作用机理是催化臭氧分解产生了高活性氧化剂(如羟基自由基等).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71 ) [HTML 0KB] [ PDF 987KB] ( 666 )
0 邵辉煌*;李广贺;章卫华;张旭
包气带油污土层生物修复现场控制性因素的评价
包气带油污土层的生物修复涉及到石油降解微生物、石油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和土壤环境三个方面.本文通过最或然计数法(MPN)、原油族组分柱层析分析方法和色质联机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了淄河滩包气带油污土层的水力学特性、氮磷营养元素、微生物和石油污染物.结果表明,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层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其中大部分具有降解石油烃的能力,且土层的渗透性极强,有利于开展油污土层的生物修复.同时,长期的挥发、淋失和转化造成土层中石油污染物主要由高分子、高沸点烃类组成,且油污土层的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太低,直接增加了生物修复的难度,成为不利于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48 ) [HTML 0KB] [ PDF 1125KB] ( 637 )
0 姚建;艾南山;刘国东
试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研究新途径——环境重塑
针对目前环境学科研究彼此孤立的现状和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统一性要求,从系统整合研究的观点出发,提出区域环境重塑的概念和方法框架,试图推动环境问题的整体研究.环境重塑必须从多学科出发,通过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和模拟仿真,找出系统主要矛盾和因子,综合运用技术和政策措施多角度地加以整治,才能重构系统组织,实现整体协调和发展协调.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21 ) [HTML 0KB] [ PDF 1253KB] ( 642 )
0 刘红玉;廖柏寒;鲁双庆;周朴华;杨仁斌
LAS和AE对水生植物损伤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观察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LAS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对水生植物水绵、水浮莲的损伤作用.观察发现,在LAS处理液中,水绵细胞壁外层被溶解而消失,载色体的规则螺旋缠绕结构被打乱,集结成团.细胞膜与细胞壁部分分离.水浮莲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细胞膜部分解体,细胞质中有许多空腔,液泡增大,叶绿体变形;在AE处理液中,水绵细胞壁外层被溶解,细胞膜消失,载色体和造粉核解体,分散于整个由细胞壁内层构成的空腔中.水浮莲细胞膜部分解体,染色质浓缩,核膜逐渐解体,叶绿体和线粒体解体,液泡消失,被细胞质充填.可以推断:LAS和AE对水生植物损伤的机理不同,AE以溶解为主,LAS则除溶解外,所带电荷引起蛋白质构象改变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49 ) [HTML 0KB] [ PDF 1423KB] ( 686 )
0 蒋洁敏;侯健;郑光云;侯惠奇
介质阻挡放电常压分解苯、二甲苯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来分解常压下流动态气体中的苯、二甲苯废气.通过改变极间电压、气体浓度、外加气体,研究苯、二甲苯的降解.在7200~8000V极间电压下,浓度为6000mg/m<sup>3</sup>、流量为1000mL/min的含苯空气,苯的降解率达90%,主要分解产物为CO<sub>2</sub>、CO和H<sub>2</sub>O;浓度为700mg/m<sup>3</sup>、流量为1000mL/min的含二甲苯空气,二甲苯的降解率高达100%,产物也主要为CO、CO<sub>2</sub>和H<sub>2</sub>O.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处理流动态的气体效果优于处理静态气体,用该方法可以去除大气中的苯和二甲苯.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56 ) [HTML 0KB] [ PDF 1104KB] ( 896 )
0 付贵萍;吴振斌;任明迅;贺锋;成水平;Alex Pressl;Reinhard Perfler
复合垂直流湿地反应动力学及水流流态的研究
提出一种新型的复合垂直流湿地系统(IVCW),并对其反应动力学和系统的实际流态进行了研究.经过中试的运行试验,得到了系统对COD去除的反应速率方程,由示踪剂试验确定了系统中水流的停留时间分布(RTD),提出RTD的不同是湿地处理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而运用串联反应器模型和离散流模型两种非理想流态模型,模拟IVCW的实际水流流态,经过比较发现离散流模型模拟的效果较好.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89 ) [HTML 0KB] [ PDF 1318KB] ( 683 )
0 吴洁;虞左明
西湖浮游植物的演替及富营养化治理措施的生态效应
1999年1月~2000年12月对杭州西湖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为期2年的逐月调查.结合以前的研究资料,着重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先后采取的截污、疏浚、引水冲污等一系列治理富营养化措施所产生的长期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大部分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治理前基本相同,仍以蓝藻占绝对优势.1980~2000年,浮游植物密度增加了55.4%.蓝藻种类趋于小型化,20年来西湖的富营养化仍在发展.西湖子湖之一小南湖区经一系列工程治理后,出现了大面积的沉水植物,水体透明度大大提高,藻量明显下降,水体富营养特征逐渐从浮游植物响应型向大型高等水生植物响应型转化.因此,建立和恢复以沉水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是治理西湖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26 ) [HTML 0KB] [ PDF 1517KB] ( 772 )
0 杨莉;戴明忠;窦贻俭
论环境意识的组成、结构与发展
环境意识是一种具有多维属性的社会意识,本文分别从环境意识的静态组成、深度层次、人群层次、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等5个方面探讨了环境意识的组成、结构和分类,揭示了环境意识的动态过程和发展特征,对环境意识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理论概括.文章还阐述了在现代信息走向更加开放情况下环境意识的传播途径和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24 ) [HTML 0KB] [ PDF 1281KB] ( 712 )
0 周新文*;朱国念;Jilisa Mwalilino;孙锦荷
Cu、Zn、Pb、Cd及其混合重金属离子对鲫鱼(Carassiusauratus)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在重金属离子的暴露作用下,鲫鱼DNA总甲基化水平发生变化.结果表明,Cu、Zn、Pb、Cd及其混合重金属离子极大地提高了鲫鱼肝脏DNA的总甲基化水平;Cu、Zn两种生物元素对DNA总甲基化水平的改变要小于Pb、Cd两种非生物元素;随着混合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鲫鱼肝脏DNA的总甲基化水平也有所增高;混合重金属离子对不同组织DNA总甲基化水平的影响不同,肝脏>鱼鳃>肾脏.重金属离子作用下的鲫鱼组织DNA总甲基化水平改变是其产生基因毒性作用的另一种机制.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55 ) [HTML 0KB] [ PDF 1139KB] ( 780 )
0 夏会龙;吴良欢;陶勤南
凤眼莲加速水溶液中马拉硫磷降解
研究了凤眼莲对水溶液中马拉硫磷降解作用的效果及凤眼莲修复马拉硫磷污染水体的主要机理.结果表明,10~11g凤眼莲可将250mL的10mg/L马拉硫磷的降解速度提高160%.其修复机理主要是凤眼莲吸收马拉硫磷后在体内进一步降解,贡献率可达56%,微生物降解的贡献率占9%.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42 ) [HTML 0KB] [ PDF 858KB] ( 776 )
0 刘文新;汤鸿霄
新型光声光谱法测定总无机碳酸盐含量
采用新型富氏变换红外光谱气体分析仪测定固体及水体样品中总无机碳酸盐含量,原理是CO2对红外线的主动式光声吸收.反应器浸没在恒温水浴中,经氮气吹洗后,在连续搅动条件下,向样品中加入一定量高氯酸.酸解生成的CO2对特定波段的红外吸收造成温度和压力的波动,从而产生频率取决于吸收波长的光声信号,再由微型麦克风加以记录.实验对固体和液体标准样品的线性检测范围分别为120 mg的CaCO3和36.4 mmol/L的NaHCO3,灵敏度分别为0.02 mg和3 mmol/L.因总无机碳酸盐的酸性缓冲容量对黏土矿物的表面酸碱性质影响显著,故选择不同来源天然伊利石作为模型样品进行测定,并探讨一些影响因素和改进方案.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73 ) [HTML 0KB] [ PDF 1092KB] ( 670 )
0 刘广立;常玉;施汉昌;黄霞;钱易
在超滤草浆黑液过程中膜阻力的分布
采用截留分子量30000,20000,10000和6000的超滤膜,对草浆黑液进行了超滤过程中膜阻力分布的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膜样品的通量,对聚乙二醇标准物的截留率,指出在超滤黑液过程中各部分阻力的比例和超滤膜的分离特性的变化.各种膜样品的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膜污染是由微量有机物引起的污染.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26 ) [HTML 0KB] [ PDF 976KB] ( 636 )
0 严登华;何岩*;邓伟;王春梅
东辽河流域地表水水质空间格局演化
受人类活动和流域生态水文过程(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的影响,东辽河流域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质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通过1983~1999年对东辽河流域地表水质分析及历年来水文和社会经济资料整理,建立流域地表水污染重心模型,探讨了东辽河流域地表水水质空间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活动演化的影响,东辽河流域地表水污染重心位置有逐渐向上游方向迁移的趋势受自然条件的季节变化和农业季节性开发活动的影响,东辽河流域污染重心的季节变化较之年际变化更为剧烈,从全年变化趋势看,污染重心有向流域上游迁移的趋势.从流域管理的角度看,东辽河流域在治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的同时,还要从全流域的角度出发,加强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调节.
2001 Vol. 21 (6): 0-0 [摘要] ( 344 ) [HTML 0KB] [ PDF 1424KB] ( 723 )
中国环境科学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电话、传真:(010)62215145  
E-mail:zghjkx1981@126.com;zghjkx1981@chinacses.org;zghjkx1981@188.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