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境因子对氟苯尼考在海洋沉积物中降解的影响 |
户江涛1,2;宗虎民1,2;王菊英2;马德毅2
|
1.大连海事大学环境学院 辽宁大连116026;2.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辽宁大连116023 |
|
|
摘要 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氟苯尼考在沉积物中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沉积物中的降解规律可以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在10~30℃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其在沉积物中的降解,当温度为40℃时,其降解速率减小;微生物和有机质状况对氟苯尼考降解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未处理沉积物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70d,而灭菌和去除有机质后的半衰期分别为6.73,11.64d);氧气状况对氟苯尼考降解影响不显著,厌氧条件下降解速率较好氧条件下稍快.
|
|
关键词 :
氟苯尼考,
沉积物,
降解,
环境因子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李青松, 周生辉, 李国新, 陈国元, 马晓雁, 高乃云. 超声波与氯胺联用工艺去除水中三氯生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670-2676. |
[2] |
王春英, 朱清江, 谷传涛, 石湖泉, 张大超, 余长林. 稀土Ce3+掺杂Bi2WO6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682-2689. |
[3] |
马倩倩, 魏星, 吴莹, 张经. 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组成与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485-2493. |
[4] |
林承奇, 胡恭任, 于瑞莲. 福建九龙江下游潮间带沉积物铅污染及同位素示踪[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503-2510. |
[5] |
王春英, 谷传涛, 朱清江, 阴梦如, 罗仙平, 余长林. 稀土La3+掺杂Bi2WO6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X-3B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007-2013. |
[6] |
万松, 李永峰. 2-CSTRs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在不同乙醇回收率下的联合产能[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027-2032. |
[7] |
孔明, 尹洪斌, 晁建颖, 张毅敏. 凹凸棒黏土覆盖对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92-2199. |
[8] |
黎睿, 王圣瑞, 肖尚斌, 焦立新, 刘文斌, 倪兆奎. 长江中下游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及内源磷负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31-1839. |
[9] |
孔明, 彭福全, 张毅敏, 尹洪斌, 刘庄, 晁建颖. 环巢湖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赋存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63-1871. |
[10] |
梁学颖, 马鲁铭, 章智勇. 催化铁与生物耦合工艺条件下表面附着层特征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343-1350. |
[11] |
任东, 杨小霞, 马晓冬, 顾丽鹏, 黄斌, 潘学军. DOM结构特征及其对17β-雌二醇光降解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375-1383. |
[12] |
陈雄, 韦祎旸, 李辉信, 梁明祥, 徐莉. 附着剑菌对三氯联苯的吸附及降解机制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23-1428. |
[13] |
古小治, 张启超, 孙淑雲, 陈开宁. 富氧-缺氧过程对氧气分布及交换过程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95-1501. |
[14] |
孙寓姣, 陈程, 丁爱中, 赵晓辉, 张惠淳. 官厅水库水质特征及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547-1553. |
[15] |
武晓飞, 李大鹏, 汪明, 王忍, 陈俊. 反复扰动下加藻对不同形态磷相互转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187-119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