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
陆思华;白郁华;陈运宽;赵静;王志辉 |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100871 |
|
|
摘要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交通路口机动车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了监测,讨论了交通路口大气中VOCs的浓度水平和排放特征,并将历年来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VOCs浓度有增加的趋势.使用无铅汽油后,烷烃、烯烃、芳香烃的组成比例有所变化,芳香烃的含量有较大程度的增加.
|
|
关键词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机动车,
排放特征,
北京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童明坤, 高吉喜, 田美荣, 嵇萍. 北京市道路绿地消减PM2.5总量及其健康效益评估[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61-2867. |
[2] |
翟世贤, 安兴琴, 孙兆彬, 刘俊. 污染源减排时刻和减排比例对北京市PM2.5浓度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1921-1930. |
[3] |
王家成, 朱成杰, 朱勇, 陈曙光. 北京地区多气溶胶遥感参量与PM2.5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1947-1956. |
[4] |
周恋彤, 董黎明, 赵钰, 秦泽敏. 北京城区道路灰尘季节性粒度分布及分形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610-1619. |
[5] |
王占山, 李云婷, 孙峰, 邱启鸿, 张大伟, 姜磊, 周一鸣, 潘丽波. 2014年10月上旬北京市大气重污染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654-1663. |
[6] |
王英, 李令军, 李成才. 北京大气能见度和消光特性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310-1318. |
[7] |
于艳, 王秀艳, 杨文. 天津市机动车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估算[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381-386. |
[8] |
郝艳召, 宋国华, 邱兆文, 王宏图. 基于浮动车数据的机动车排放实时测算模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396-402. |
[9] |
马志强, 徐敬, 张小玲, 尹晓惠, 贺赟, 石雪峰. 北京PM2.5背景值定值方法及其变化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7-12. |
[10] |
蔡博峰. 中国4个城市范围CO2排放比较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439-2400. |
[11] |
翟世贤, 安兴琴, 刘俊, 吴其重, 李楠, 张小玲. 不同时刻污染减排对北京市PM2.5浓度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369-1379. |
[12] |
张勇, 银燕, 刘藴芳, 赵凤生, 任静. 北京秋季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与Angstr?m指数观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380-1389. |
[13] |
陈操操, 刘春兰, 汪浩, 关婧, 陈龙, 王海华, 张继平, 李铮, 刘晓洁. 北京市能源消费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622-1632. |
[14] |
王占山, 李云婷, 陈添, 张大伟, 孙峰, 王欣, 郇宁, 潘丽波. 北京城区臭氧日变化特征及与前体物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001-3008. |
[15] |
白慧玲, 刘效峰, 宋翀芳. 太原市采暖期PM10中PAHs的碳同位素组成及源贡献率[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 7-1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