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演变特征
|
王劲松1*,任余龙1,魏 锋1,陶健红2,冯建英1 |
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2.兰州中心气象台,甘肃 兰州 730020 |
|
|
摘要 利用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177 个气象站1971~2006 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发生的不同等级的沙尘(浮尘、扬沙、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移动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 月~翌年2 月,沙尘暴和扬沙发生的中心位于高原西南部;3 月,除高原西南部外,在河西走廊及其东部也出现沙尘暴和扬沙;4~5 月,高原西南部沙尘暴和扬沙的日数迅速减少,发生区北移到35ºN~40ºN 的区域.南疆和河西走廊及其东部,是春季浮尘的高发区.从12 月到4 月,沙尘暴和扬沙的高发区是逐渐向北和向东移动的;而浮尘的高发区主要在南疆,不随月份的变化而移动.近36a 来,沙尘的影响范围和发生日数,均呈显著减小的趋势.易于发生沙尘天气的区域,同时也是沙尘发生日数减小趋势最为显著的区域.
|
|
关键词 :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沙尘天气,
影响范围,
变化特征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陈跃浩, 景元书, 高庆先. 西北地区气候因素与北京市沙尘天气的关系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683-693. |
[2] |
杨振华, 张月霞, 张全喜, 张剑, 卢彬, 孟紫强. 沙尘天气PM10对多种心血管疾病日门诊人数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77-284. |
[3] |
王星东, 李新武, 梁雷. 南极冰盖冻融的时空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303-1309. |
[4] |
周沙, 黄跃飞, 王光谦.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驱动力[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3): 766-773. |
[5] |
王明洁, 朱小雅, 陈申鹏. 1981~2010年深圳市不同等级霾天气特征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9): 1563-1568. |
[6] |
刘新春, 钟玉婷, 何清, 艾力·买买提明.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观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10): 1609-1617. |
[7] |
王俊峰, 王根绪, 吴青柏 . 沼泽与高寒草甸退化对CH4和CO2通量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5): 474-480. |
[8] |
金赛花;樊曙先;*;王自发;乜 虹;杨关盈. 青海瓦里关地面臭氧浓度的变化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3): 198-202. |
[9] |
赵玉成;温玉璞;德力格尔;周晓春;乜虹;蔡永祥. 青海瓦里关大气CO2本底浓度的变化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1): 0-0. |
[10] |
朱毓秀 徐家骝. 上海市臭氧浓度的某些特征及其与气象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1993, 13(4):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