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水毒理学方法评价家用洗涤剂的潜在危害 |
徐立红1,陈加平2 |
1.浙江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31;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湖北武汉430072 |
|
|
摘要 用5种不同产地的常用类型的家用洗涤剂,用水毒理学方法研究它们对水生动物的毒性影响并由此判断对水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结果表明,在远低于日常使用量的浓度下,5种家用洗涤剂均对稀有 鲫(Grobiocypris rarus)鱼苗和大型溞(Daphnia magna,HB)有急性毒性,离体条件下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F)鳃ATP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无急性毒性浓度下暴露时对大型溞繁殖有明显影响;当暴露于家用洗涤剂对鱼24h半数致死浓度的5%时鲫鱼鳃ATP酶受到明显抑制;家用洗涤剂溶液存放一段时间后对稀有鲫鱼苗的急性毒性和对鲫鱼鳃ATP酶的抑制作用无明显降低.因此,含有大量家用洗涤剂的生活污水排放到自然水体中后将对水生动物产生持续的有害影响.
|
|
关键词 :
家用洗涤剂,
水生动物,
毒性效应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刘璐, 闫浩, 夏文彤, 李诚, 张庭廷. 镉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478-484. |
[2] |
雷静静, 冯佳, 谢树莲. 纳米氧化镍对3种绿藻的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0): 1842-1849. |
[3] |
熊力, 马永鹏, 毛思予, 苏永良, 金帮明, 刘堰. 五氯酚对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效应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2): 337-344. |
[4] |
李艳梅, 曾文炉, 余强, 周启星. 萘对海洋三角褐指藻生长的毒性效应及生化指标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 150-155. |
[5] |
张琼, 伍琴, 高香玉, 孔志明, 李梅. 二溴联苯醚对纤细裸藻的生态遗传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6): 833-838. |
[6] |
童君, 熊振湖. 水中安乃近高级氧化法去除及其产物的毒性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9): 967-971. |
[7] |
朱小山;朱 琳*;田胜艳;郎宇鹏;李 燕. 三种碳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3): 269-273. |
[8] |
王长友;王修林*;孙百晔;苏荣国. Cu、Pb、Zn 和Cd 对东海原甲藻的生态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3): 264-268. |
[9] |
朱小山;朱 琳*;郎宇鹏;李 燕;端正花.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比较[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2): 173-177. |
[10] |
贾秀英;杨亚琴. 镉对黑斑蛙脏器组织的亚慢性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2): 0-0. |
[11] |
蔡德雷;徐立红. 用多项生物标志物评价家用洗涤剂对小鼠的早期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23(3): 0-0. |
[12] |
万小琼;吴文忠;贺纪正. 利用草鱼原代肝细胞培养评价二噁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22(2): 0-0. |
[13] |
陈加平;徐立红;吴振斌. 家用洗涤剂对鱼生物标志物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1, 21(3): 0-0. |
[14] |
张甲耀;肖化忠;田世忠;宋凌云;张甫英. 三种有机磷萃取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1996, 16(5): 0-0. |
[15] |
吴玉萍 沈韫芬. LAS和K2Cr2O7对梨形四膜虫Tetrahymena pyriformis细胞毒性效应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3, 13(3):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