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同氧化还原电位条件下稻田土壤中15N标记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 |
倪吾钟1,沈仁芳2,朱兆良2 |
1.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浙江杭州310029;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08 |
|
|
摘要 氧化还原状况是影响土壤中反硝化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通过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15N标记硝态氮反硝化作用的培养试验,结合15N气态损失的直接测定方法.研究了反硝化作用发生的氧化还原条件,可为进一步阐明稻田土壤中硝化-反硝化作用氮素损失发生机制提供直接依据.结果表明,氧化和还原条件下均能进行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在4周的培养试验期间,直接测得的氧化(Eh7-290-330mV)和还原(Eh7-114-42mV)条件下的15N气态损失分别占加入量的60.23±8.04%和83.89±4.79%.但是,氧化条件下反硝化作用速率明显减缓,外加的硝态氮的半衰期延长,显示了溶解O2对反硝化作用的抑制作用对反硝化作用进程的模型研究表明速率常数及相应的半衰期作为土壤反硝化作用潜在能力的衡量指标可能优于传统的土壤反硝化势表征方法(反硝化作用百分率),而15N示踪-质谱计法直接测定与模型研究相结合则有可能对土壤及其他环境中的反硝化作用作出更恰当的评价.
|
|
关键词 :
反硝化作用,
15N标记技术,
氧化还原电位,
稻田土壤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杨文斌, 李阳, 孙共献. 穗花狐尾藻对外源15N在水-沉积物界面迁移转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55-1862. |
[2] |
李祥, 陈宗姮, 黄勇, 袁怡, 张大林. 控制ORP实现连续流反应器部分亚硝化稳定运行[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086-3092. |
[3] |
牟晓杰, 刘兴土, 仝川, 刘荣芳. 人为干扰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潜力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8): 1413-1419. |
[4] |
张延青, 徐洋, 高喜燕, 刘志培, 张少军, 刘鹰. 生物滤器处理海水养殖水过程中亚氮积累与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10): 1323-1332. |
[5] |
李佳霖, 白洁, 高会旺, 王晓东, 于江华, 张桂玲. 长江口海域夏季沉积物反硝化细菌数量及反硝化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7): 756-761. |
[6] |
王建芳;赵庆良*;刘志刚;林佶侃. 好氧-沉淀-厌氧工艺剩余污泥减量化的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5): 427-432. |
[7] |
宋海亮;吕锡武;李先宁;秦雁芳. 投放底栖动物强化水耕植物过滤法的净水效果[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27(1): 0-0. |
[8] |
王伟;彭永臻;王海东;张树军;令云芳. 溶解氧对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工艺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3): 0-0. |
[9] |
喻治平;赵智杰;杨小毛. 人工快速渗滤池微生物活性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5): 0-0. |
[10] |
王建军;范成新;张路;朱育新;郑超海. 太湖底泥间隙水中金属离子分布特征及相关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24(1): 0-0. |
[11] |
余健;曾光明;谢更新;黄国和. 应用ORP预测和控制地下水除铁滤池出水含铁量[J]. 中国环境科学, 2003, 23(6): 0-0. |
[12] |
吴振斌;周巧红;贺锋;成水平;付贵萍. 构建湿地中试系统基质剖面微生物活性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3, 23(4): 0-0. |
[13] |
陈中云;闵航;张夫道;赵秉强;陈义
. 4种重金属污染对稻田土反硝化细菌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3, 23(3): 0-0. |
[14] |
冀志江;金宗哲;梁金生;王静;颜学武. 电气石对水体pH值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22(6): 0-0. |
[15] |
曹心德;陈莹;王晓蓉. 环境条件变化对土壤中稀土元素溶解释放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20(6):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