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江平原稻田CO2通量及其环境响应特征 |
宋涛1,2;王跃思2;宋长春3;石立庆2;黄耀2;王盘兴1 |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系 江苏南京210044;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29;3.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林长春130012 |
|
|
摘要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于2004年生长季对三江平原稻田CO2通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CO2通量日变化特征明显;月平均的CO2通量日变化幅度很大,6~9月,夜间最大净排放通量分别为0.23,0.23,0.18,0.12mg/(m2·s);白天最大净吸收通量分别为-0.14,-0.68,-0.66,-0.22mg/(m2·s).白天CO2通量的变化与光合有效辐射明显相关,并且逐月变化.利用摩擦速度(U)的阈值进行筛选,夜间通量与温度之间无明显相关,同期观测的静态箱法结果表明,夜间通量与空气和土壤温度相关,整个生长季,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吸收的C为5.30t/hm2.
|
|
关键词 :
CO2通量,
涡度相关法,
稻田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麦博儒, 安兴琴, 邓雪娇, 周凌晞, 王春林, 李菲, 黄建平, 陈玲, 尹淑娴. 珠江三角洲近地层CO2通量模拟分析与评估验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1960-1971. |
[2] |
俞巧钢, 陈英旭. DMPP对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及流失潜能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9): 1274-1280. |
[3] |
黄树辉;蒋文伟;吕军;曹建明. 氮肥和磷肥对稻田N2排放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5): 0-0. |
[4] |
邱卫国;唐浩;王超. 上海郊区水稻田氮素渗漏流失特性及控制对策[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5): 0-0. |
[5] |
朱咏莉;吴金水;周卫军;童成立;夏卫生. 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排放及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2): 0-0. |
[6] |
陈中云;闵航;张夫道;赵秉强;陈义
. 4种重金属污染对稻田土反硝化细菌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3, 23(3): 0-0. |
[7] |
倪吾钟;沈仁芳;朱兆良. 不同氧化还原电位条件下稻田土壤中15N标记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20(6): 0-0. |
[8] |
刘培斌. 暗管排水稻田中氮素淋失动态混合模型及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20(1): 0-0. |
[9] |
段彬伍;卢婉芳;陈苇;陆雅海;郭望模;WassmannR;LantinRS. 种植杂交稻对甲烷排放的影响及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1999, 19(5):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