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州河底泥中重金属的烧结无害化研究 |
刘丽娜1;孔海南1;吴德意1;胡湛波1;张大磊1;松村正利2 |
1.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200240;2.日本筑波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系 日本筑波科学城3058572 |
|
|
摘要 采用有氧烧结法和还原烧结法处理苏州河底泥,研究了底泥中重金属的无害化效果.结果表明,有氧烧结温度900℃以上时,对Cu、Pb、Zn、Cd去除率达40%~65%;烧结温度为500~900℃时,尽管对Cu、Pb、Zn、Cd去除效果不明显,但能有效抑制其溶出.有氧烧结法不仅不能实现Cr的去除,而且会增加Cr的溶出,这是由于有氧烧结过程中Cr(III)被转化为Cr(VI),而底泥对Cr(VI)的吸附能力很有限.还原烧结法则能有效防止底泥中Cr(III)向Cr(VI)的转化,从而抑制包括Cr在内的重金属的溶出.
|
|
关键词 :
底泥,
烧结,
重金属,
无害化,
铬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陈环宇, 柳景青, 魏宗元, 张慧慧, 何晓芳, 周晓燕, 裘尚德, 胡宝兰, 楼莉萍. 供水管网大口径管道管垢中污染物分布的径向差异[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06-2712. |
[2] |
郭高山, 李永涛, 张岩, 龙昌东. 垃圾填埋场污染土的电性与磁性响应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37-2744. |
[3] |
郑晓霞, 赵文吉, 郭逍宇. 北京大气降尘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251-2260. |
[4] |
李治宇, 石长青, 周岭, Ronaldo G. Maghirang. 基于UD-PLS对牛粪堆制Cu和Zn钝化预测模型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442-2451. |
[5] |
赵永红, 张静, 周丹, 王春晖. 赣南某钨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477-2484. |
[6] |
李东明, 白建峰, 张承龙, 戴珏, 苑文仪, 邓明强, 毛文雄, 王景伟.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处理线路板行业污泥的无害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079-2086. |
[7] |
董騄睿, 胡文友, 黄标, 刘刚, 瞿明凯, 邝荣禧. 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的城郊农田土壤重金属源解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03-2111. |
[8] |
吕玉甲, 戴霜, 张有贤, 栗泽苑, 丁雷. 兰州某钢厂周边土壤中磁化率积累速率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12-2118. |
[9] |
李友平, 刘慧芳, 周洪, 范忠雨, 张智胜, 邹长武. 成都市PM2.5中有毒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225-2232. |
[10] |
张舒婷, 李晓燕, 陈思民. 贵阳市不同空间高度灰尘和重金属沉降通量[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630-1637. |
[11] |
张兆永,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姜逢清. 艾比湖流域大气降尘重金属的污染和健康风险[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645-1653. |
[12] |
生贺, 于锦秋, 刘登峰, 董军. 乳化植物油强化地下水中Cr(VI)的生物地球化学还原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693-1699. |
[13] |
刘新, 冷言冰, 谷仕艳, 张遵真. 油菜秸杆外壳对水溶液中六价铬的吸附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740-1748. |
[14] |
孔明, 彭福全, 张毅敏, 尹洪斌, 刘庄, 晁建颖. 环巢湖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赋存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63-1871. |
[15] |
刘健, 李耀威, 王刚, 何春嫣. 改性废报纸纤维对水中Cr(Ⅵ)的吸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368-137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