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扑草净和渗透剂OT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 |
李雪芹1;徐礼根1;马建义2 |
1.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浙江杭州 310029;2.浙江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浙江临安311300 |
|
|
摘要 研究了扑草净和琥珀酸酯磺酸钠(OT)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的单种毒性效应和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扑草净和OT是单独使用还是混合使用,低浓度下对蛋白核小球藻均表现出一定的刺激生长的效应,藻细胞密度升高,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均上升.随扑草净和OT浓度的增加,刺激生长效应消失,抑制生长作用增强,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下降,SOD和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时丙二醛含量急剧升高,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在混合使用时,两者均为低浓度,刺激生长现象比两者单独使用时更加明显;两者均为高浓度时则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作用更强.表明不同浓度条件下扑草净和OT表现出相加、拮抗和协同3种不同的效应.
|
|
关键词 :
蛋白核小球藻,
扑草净,
OT,
联合毒性,
抗氧化酶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端正花, 陈晓欧, 刘灵丽, 宫知远, 李彩霞. 苯并三唑和镉对斑马鱼肝脏的联合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72-1876. |
[2] |
唐建军, 陈益清, 李文龙. TiO2及负载Fe(Ⅲ)可见光催化H2O2降解扑草净的协同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777-782. |
[3] |
李如忠, 丁贵珍. 基于OTIS模型的巢湖十五里河源头段氮磷滞留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3): 742-751. |
[4] |
苏恩萍, 孟范平, 孙婷, 付文超, 王群, 李永富, 胡恒. 短期暴露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文蛤抗氧化酶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511-517. |
[5] |
魏东洋, 董磐磐, 李杰, 许振成. 新型载体生物转盘处理微污染河水效果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增刊): 156-159. |
[6] |
李学峰, 周启星, 罗义. 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中华新米虾的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3): 530-537. |
[7] |
夏钰妹, 孙雪, 徐年军, 钱伟. a-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抑制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5): 880-885. |
[8] |
王成林, 张瑾, 刘树深, 刘海玲. 3种离子液体与甲霜灵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1): 2090-2094. |
[9] |
赵宇侠, 林匡飞, 张卫, 刘莉莉. 量子点-Cu2+对L02细胞的联合毒性及NAC的防护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 162-167. |
[10] |
李志斐, 谢骏, 龚望宝, 余德光, 王广军, 唐小江. 三甲基氯化锡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4): 642-646. |
[11] |
宋睿, 姜锦林, 耿金菊, 高士祥, 王晓蓉. 不同浓度铵态氮对苦草的生理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3): 448-453. |
[12] |
杨良, 葛飞, 喻方琴, 许银, 朱润良, 朱门君, 王静.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与荧蒽对小球藻的联合毒性及其作用机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1): 150-155. |
[13] |
张楠, 孙长虹, 季民. 响应曲面法研究蓖齿眼子菜克藻效应的环境因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4): 483-486. |
[14] |
胡伟, 钟秦. 壁面加热作用对街道峡谷污染物扩散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9): 908-913. |
[15] |
郭长城, 李鑫, 胡洪营. 芦苇生物活性组分对小球藻生长的促进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11): 1186-118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