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洋淀底泥化学性质在芦苇生境下的变化 |
杨卓1,李贵宝2,王殿武1,王学东1,李占雷3 |
1.河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河北保定071000;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 北京100038;3.河北农业大学教务处 河北保定071000 |
|
|
摘要 于2004年6月对白洋淀底泥进行了调查采样.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底泥中氮、磷、有机质含量较高.重金属铜、锌、镉、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污染.通过原状土柱试验探讨了底泥在较长时间里发生的物质转变和演化规律,土柱内不同的pH值、C/N、灌水量对底泥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7.3、C/N为12:1、灌水量为80L条件下处理有利于芦苇对底泥的无害化处理.
|
|
关键词 :
底泥,
芦苇,
原状土柱,
白洋淀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谢小兰, 余光伟, 种云霄, 龙新宪. 污染河流底泥亚铁氧化硝酸盐还原菌分离及代谢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554-1562. |
[2] |
陈超, 钟继承, 范成新, 申秋实, 刘成. 疏浚对湖泛的影响:以太湖八房港和闾江口水域为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2071-2077. |
[3] |
刘晓伟, 谢丹平, 李开明, 周伟坚, 王海军. 投加生物促生剂对底泥微生物群落及氮磷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增刊): 87-92. |
[4] |
胡小贞, 刘倩, 李英杰. 滇池福保湾植被重建对底泥再悬浮及营养盐释放的控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7): 1288-1292. |
[5] |
黄廷林, 杨凤英, 柴蓓蓓, 孙昕. 水源水库污染底泥不同修复方法脱氮效果对比实验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1): 2032-2038. |
[6] |
王川, 杨朝晖, 曾光明, 汪理科, 徐海音, 谢华明. DTCR协同水泥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底泥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1): 2060-2066. |
[7] |
苏芳莉, 周欣, 陈佳琦, 芦晓峰, 王铁良. 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对造纸废水中铅的净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5): 768-773. |
[8] |
张明礼, 杨浩, 林振山, 崔文静, 陈劲松, 王小雷. 太湖竺山湾底泥中有害物质含量与环境污染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5): 852-857. |
[9] |
董黎明. 利用磷脂脂肪酸表征白洋淀沉积物微生物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11): 1875-1880. |
[10] |
王珺, 裴元生, 杨志峰. 营养盐对白洋淀草型富营养化的驱动与限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增刊): 7-13. |
[11] |
李梁, 胡小贞, 刘娉婷, 周北海, 金相灿. 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增刊): 46-51. |
[12] |
李鹏, 曾光明, 徐卫华, 张长, 蒋敏. 有机酸对污染底泥中Zn和Pb浸出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9): 1235-1240. |
[13] |
陈如海, 詹良通, 陈云敏, 胡洪志. 西溪湿地底泥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竖向分布规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4): 493-498. |
[14] |
刘红磊, 尹澄清, 唐运平. 太湖梅梁湾岸边带底泥中重金属的形态与分布[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3): 389-394. |
[15] |
吴统贵, 吴明, 虞木奎, 萧江华. 杭州湾滨海湿地芦苇生物量及N、P储量动态变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10): 1408-141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