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囊藻毒素在细长聚球藻中的积累及其毒性效应 |
胡智泉1,2;刘永定1 |
1.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湖北武汉430072;2.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430074 |
|
|
摘要 用 100μg/L 的微囊藻毒素(MC-RR)处理细长聚球藻,研究了 MC-RR 在藻细胞中的积累及其对细长聚球藻的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MC-RR 能在细长聚球藻中迅速积累,而细长聚球藻具有较强的降解 MC-RR 的能力,MC-RR 对细长聚球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MC-RR 处理后,活性氧(ROS)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升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谷胱甘肽 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则有一个先降后升的变化.以上结果说明,细长聚球藻细胞在 MC-RR 处理下,膜脂过氧化加剧,受到氧化胁迫;GSH、GST、GPX 在清除活性氧,抵抗 MC-RR 的毒性伤害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
|
关键词 :
微囊藻毒素,
细长聚球藻,
生长,
抗氧化系统,
积累,
毒性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张莉, 张原, 祁士华, 李绘, 邢新丽, 张泽洲, 郑煌, 孙焰, 闵洋. 武汉市洪山区春季PM2.5浓度及多环芳烃组成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319-2325. |
[2] |
吕玉甲, 戴霜, 张有贤, 栗泽苑, 丁雷. 兰州某钢厂周边土壤中磁化率积累速率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12-2118. |
[3] |
詹晓静, 向垒, 李彦文, 莫测辉, 邓哲深, 黄缤慧, 温宏飞, 蔡全英, 赵海明. 农田土壤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29-2136. |
[4] |
端正花, 陈晓欧, 刘灵丽, 宫知远, 李彩霞. 苯并三唑和镉对斑马鱼肝脏的联合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72-1876. |
[5] |
朱爱萍, 陈建耀, 江涛, 高磊, 陈怡东, 钟金龙. 北江流域横石河-翁江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506-515. |
[6] |
郝囝, 银燕, 肖辉, 袁亮, 高晋徽, 陈魁. 黄山大气气溶胶新粒子生长特性观测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13-22. |
[7] |
刘美婷, 余冉, 陈良辉, 吴俊康. 典型纳米金属氧化物对氨氧化菌Nitrosomonas europaea的生物胁迫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190-195. |
[8] |
宋力, 蒋桂芳, 黄民生, 李强. 温瑞塘河沉积物的生物毒性表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374-2379. |
[9] |
赖玉婷, 欧阳俊彦, 郭佑廷, 杨童旺, 林媛, 吕宝怡, 柳春红. 壬基酚对大鼠5-羟色胺分解代谢通路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408-2412. |
[10] |
葛会林, 刘树深, 苏冰霞. 通用浓度加和模型预测有机磷与三嗪农药对绿藻的联合毒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413-2419. |
[11] |
袁青彬, 郭美婷, 杨健. 污泥负荷对生物处理系统耐药细菌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1979-1984. |
[12] |
王剑, 王朝晖, 熊毅俊. 不同时期条纹环沟藻可培养藻际细菌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540-1547. |
[13] |
姜东生, 李梅, 崔益斌. 重金属和氯酚对霍甫水丝蚓的急性毒性及水环境安全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572-1578. |
[14] |
张继伟, 王伟莉, 蔡靳, 郑欣, 王晓南, 武江越, 闫振广, 刘征涛. 北部湾涠洲岛原油污染物的海水环境质量基准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310-1315. |
[15] |
徐慧敏, 闫海, 马松, 王华生, 尹春华, 刘晓璐. 鞘氨醇单胞菌USTB-05对微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316-132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