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照与磷的交互作用对两种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
刘春光1;金相灿2;邱金泉1;孙凌1;戴树桂1;庄源益1 |
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30007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100012 |
|
|
摘要 采用一次性单种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磷和光照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以及叶绿素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藻类最大比增长率,延长藻类指数生长期;但达到一定水平后,光照水平的增加会抑制单细胞藻类体内叶绿素的合成.在试验设定的浓度范围内,磷对藻类最大比增长率的影响不大;而不利于藻类叶绿素的形成.对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磷与光照表现出明显的交互作用,但对于四尾栅藻,二者的交互作用并不明显.
|
|
关键词 :
光照,
磷,
交互作用,
藻类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戴娴, 王晓霞, 彭永臻, 王淑莹. 进水C/N对富集聚磷菌的SNDPR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636-2643. |
[2] |
吴鹏, 陆爽君, 徐乐中, 刘捷, 沈耀良. ABR耦合间歇曝气M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658-2663. |
[3] |
王江飞, 周柯锦, 汪小泉, 邓靖, 吴柳芳, 马晓雁, 钟晓, 蒲凤莲, 施丽莉, 陈江, 蒋彩萍. 杭嘉湖地区大气氮、磷沉降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54-2763. |
[4] |
陈俊, 李大鹏, 李勇, 黄勇, 袁怡, 李祥. 底泥扰动下藻类对不同形态磷在水体中分布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87-2793. |
[5] |
常淳, 冯平, 孙冬梅, 张凯. 基于逐步聚类分析的水库浮游藻类生长预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05-2812. |
[6] |
宿程远, 李伟光, 黄智, 陈孟林, 邱锐. 蒽醌类物质经多相类芬顿预处理前后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351-2359. |
[7] |
孙静, 李咏梅. 磷酸铁污泥的生物还原释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409-2416. |
[8] |
张明露, 刘文君, 李翠萍, 李玉仙, 顾军农. 水源切换对水厂出水细菌群落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517-2522. |
[9] |
郭亮亮, 周维成, 周起超, 李根保. 光照强度和磷浓度对寡枝刚毛藻生长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53-2159. |
[10] |
刘奕伶, 葛继稳, 李艳元, 彭凤姣, 甘娟, 谷金普. 古夫河着生藻类优势种体积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82-2191. |
[11] |
孔明, 尹洪斌, 晁建颖, 张毅敏. 凹凸棒黏土覆盖对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92-2199. |
[12] |
陈姝, 郭照冰, 方华, 李汛, 邢鹏. CO2浓度升高对湖泊浮游藻类与浮游细菌耦合关系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209-2216. |
[13] |
陈文玲, 王如意, 李咏梅. 富磷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乙酸浓度对磷释放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763-1770. |
[14] |
黎睿, 王圣瑞, 肖尚斌, 焦立新, 刘文斌, 倪兆奎. 长江中下游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及内源磷负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31-1839. |
[15] |
周元正, 李冬, 苏东霞, 张功良, 张肖静, 梁瑜海, 张杰. 改良SBR工艺实现生活污水除磷与半亚硝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351-135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