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超高温厌氧水解酸化特征与效果研究 |
于宏兵;林学钰;杨雪梅;张兰英 |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吉林长春130026 |
|
|
摘要 在上流式水解反应器中接种经长期驯化的高温厌氧污泥,在 35,55,70℃条件下对淀粉生产废水进行了水解酸化动态和静态试验.对不同温度、不同停留时间的水解酸化效果和 3 个温度下水解酸化过程中 VFA、COD、SS、pH 值、硫酸盐、硫化物、碱度、蛋白质等变化特征及其机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超高温(70℃)酸化率、酸化速率以及 COD 和硫酸盐去除率均明显高于中温和高温的效果;动态试验中,其酸化率为 28.5%,酸化速率为 0.142h-1,COD 去除率为 24%,SS 去除率达到 86%, SO42-去除率为 32.5%,蛋白质水解率为 89.4%. 2-水解反应器容积负荷达到 36.2kg COD/(m3·d).提出了用酸化率和酸化速率作为水解酸化的综合评价指标.
|
|
关键词 :
超高温,
水解酸化,
效果评价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宋娜, 汪群慧, 王利红, 于淼, 常强, 赵娜娜, 吴川福. 乙醇预发酵对餐厨垃圾与酒糟水解酸化和甲烷发酵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095-2102. |
[2] |
胡炳清, 易鹏, 段宁, 赵德刚, 赵金民, 程轲. 影响精确界定我国酸雨区空间分布的因素探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917-924. |
[3] |
李梦露, 蒋建国, 张昊巍. 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作碳源的脱氮效果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917-923. |
[4] |
盛欣英, 熊惠磊, 孙润, 陈国强, 施汉昌, 张庆竹, 王慧. 利用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1): 2047-2052. |
[5] |
高永青, 彭永臻, 王建龙, 王少坡, 张晶宇. 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胞外聚合物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1): 58-63. |
[6] |
闻岳;黄翔峰;裘湛;章非娟;周琪. 水解酸化-缺氧生物法处理油田废水的机理[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3): 0-0. |
[7] |
金一中;魏岩岩;陈小平. 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24(4): 0-0. |
[8] |
韩相奎;叶长兵;林年丰;刘文;艾胜书;宋世霞. 异波折板高效水解酸化废水的处理技术[J].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24(3): 0-0. |
[9] |
潘春玲;张延青;汪靖;詹朝晖;王维海. 电凝聚-二级生化-吸附工艺处理CLT酸废水[J].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20(4):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