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汉东湖浮游藻类演变与富营养化相关性的研究* |
吴一凡 李益健 吴民作 王法云 夏盛林 |
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武汉 |
|
|
|
摘要 本文通过1986、1987两年中的3月至6月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工作,对武汉东湖浮游藻类和若干生态因素的季节性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认为东湖的浮游藻类演替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礴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和迁移方式,是健康情况今后东湖富营养化研究的重要方面。整体上说,在经历了一个急剧发展的过程后,富营养化当前也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即富营养化的进程有所减缓,但亦有可能在另一种形式下加速,尚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文中也同时提出一些东湖富营养化治理的意见。
|
|
关键词 :
浮游植物,
富营养化,
生态因子,
治理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宋伦, 宋广军, 王年斌, 赵海勃, 田金, 杨爽, 杜静. 辽东湾网采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胁迫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64-2771. |
[2] |
张玉凤, 田金, 杨爽, 李爱, 王年斌. 大连湾海域营养盐时空分布、结构特征及其生态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36-243. |
[3] |
周慧敏, 冯剑丰, 朱琳, 李文娇. 温度、光照和磷酸盐脉冲输入对三角褐指藻的交互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44-250. |
[4] |
于淑玲, 李晓宇, 张继涛, 陈国双, 李秀军. 小兴凯湖表层底泥磷吸附容量及潜在释放风险[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2078-2085. |
[5] |
易齐涛, 徐鑫, 曲喜杰, 张明旭. 两淮采煤沉陷积水区水体初级生产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2101-2110. |
[6] |
王书航, 姜霞, 王雯雯, 胡佳晨, 张博, 李佳璐, 赵丽. 蠡湖水体悬浮物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548-1555. |
[7] |
高廷进, 李秋华, 孟博, 何天容, 张垒, 欧腾, 黄国佳, 邓龙. 贵州高原水库汞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富营养化的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248-1257. |
[8] |
易梅森, 段洪涛, 张玉超, 马荣华. 浮游植物降解过程中的水体光学吸收特性变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258-1267. |
[9] |
王书航, 王雯雯, 姜霞, 张博, 胡佳晨, 赵丽. 蠡湖水体氮、磷时空变化及差异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268-1276. |
[10] |
熊毅俊, 王朝晖, 王剑. 大亚湾浮游植物DNA指纹及其与群落结构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1038-1044. |
[11] |
武春芳, 徐明德, 李璐, 景胜元. 太原市迎泽湖富营养化控制的模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485-491. |
[12] |
卢光远, 宋秀贤, 俞志明, 曹西华, 袁涌铨. 改性黏土絮凝海洋原甲藻对水体中氮、磷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492-498. |
[13] |
陈藜藜, 金腊华. 湖库富营养化的改进型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223-3229. |
[14] |
耿文华, 陈继淼, 冯剑丰, 朱琳. 辽河浮游植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基准验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 239-245. |
[15] |
刘爱萍, 任秀文, 姜国强, 李开明, 陈中颖. 大亚湾海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增刊): 66-7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