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饮水中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致突变性的防治对策 |
王家玲;唐非;谷康定;汪亚州;张水兵 |
同济医科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湖北武汉430030 |
|
|
摘要 针对饮水致突变物的主要成因研究了减少饮水致突变活性的措施。结果表明:进厂源水生物膜预处理,可使致突变前体物,如藻、腐殖酸、总有机碳等含量分别减少68.2%、23.9%、37.2%,使水厂加氯量减少50%,最终使所制饮水的致突变件减少30%。改革加氯消毒方法可使饮水致突变活性降低,不同消毒剂所致致突变活性顺序为Cl2>ClO2Cl2+ClO2>源水,Cl2+ClO2等量联合消毒优于单一加氯消毒法,既可提高所试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及大肠杆菌f2噬菌体的灭活效果一至数倍;又可使饮水中CHCl3,减少91.5%-96.5%,致突变活性减少27.6%。
|
|
关键词 :
生物预处理,
联合消毒,
饮水,
非挥发性有机物,
致突变性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庞宇辰, 席劲瑛, 胡洪营, 吴乾元, 卢如, 江瑞. 再生水紫外线-氯联合消毒工艺特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429-1434. |
[2] |
朱洁, 东刘成, 陈洪斌, 何群彪. 不同填料类型污染源水生物预处理的比较[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3): 447-453. |
[3] |
董小蓉, 杨晓明, 鲁翌, 马鲲鹏, 鲍洁, 张昊天, 唐非. 长江、汉江水源水及其自来水中有机物生物毒性的比较[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2): 263-268. |
[4] |
徐斌;高乃云;罗丽娟;夏四清;高廷耀. 基于Matlab系统的微污染原水生物硝化过程仿真[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2): 0-0. |
[5] |
刘国庆;桑军强;张锡辉;王占生. 低温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去除水源水中氨氮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3, 23(6): 0-0. |
[6] |
朱光灿;吕锡武. 不同流态生物膜反应器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03, 23(3): 0-0. |
[7] |
王琳;杨玉楠;王宝贞. 饮用水中致突变性去除效果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1, 21(4): 0-0. |
[8] |
唐非;黄汝常
. 香港某地饮用水中非挥发性有机物致突变性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20(2): 0-0. |
[9] |
吴伟;胡庚东;火村英;瞿建宏;章敏. 应用四膜虫刺泡发射评价加氯水体中有机浓集物的致突变性[J]. 中国环境科学, 1999, 19(5): 0-0. |
[10] |
王琪全;刘维屏. 除草剂乙草胺、异丙甲草胺的光降解及其致突变性[J]. 中国环境科学, 1999, 19(1): 0-0. |
[11] |
黄丽玫;陈志澄;颜戊利;杨卫健*;朱菁华*;卢解红*. 稀土元素的致突变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6, 16(4): 0-0. |
[12] |
嵇庆;朱卫中;徐业义. 18种国产香烟致突变性比较检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5, 15(1): 0-0. |
[13] |
田世忠 黄志丹 邓南圣 张甲耀 赵丕虹 肖玫 柳大志 景治中 王姜兰 袁希召 陈涑年. 东湖水及其自来水中非挥发性致突变有机物的来源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3, 13(2): 0-0. |
[14] |
陶旭光 朱惠刚 俞顺章 赵常宇 王家瑞 吴关达 尤锡芬 李翀 翟蔚丽 包菊培 孙张其. 饮用黄浦江上、下游水对男性胃癌及肝癌死亡危险性的影响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1992, 12(6): 0-0. |
[15] |
陶旭光 朱惠刚 俞顺章 赵启宇 王家瑞 吴关达 尤锡芬 李翀 翟蔚丽 李建中 沈建平. 黄浦江上下游地区男性胃癌和肝癌死亡与饮水致突变性强度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1992, 12(5):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