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兰州山谷大气污染的物理机制与防治对策 |
胡隐樵;张强 |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甘肃兰州730000 |
|
|
摘要 分析兰州的一些观测结果得到了这类山谷盆地日间和夜间大气逆温层形成的物理机制.由于山峰加热效应形成日间山谷强的脱地逆温层以及辐射冷却的山谷冷湖效应形成夜间强的逆温层,它们是造成这类特殊条件下的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污染物吸收太阳辐射使上层空气加热,进一步加强了日间的逆温层。环境绿化能减小日间山峰加热效应和夜间辐射冷却造成的冷湖效应,以减弱逆温层减轻污染所以环境绿化是一种增加环境容量,减轻污染的有效措施。
|
|
关键词 :
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
复杂地形,
逆温层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伯鑫, 王刚, 温柔, 何友江, 丁峰, 吴成志, 孟凡. 京津冀地区火电企业的大气污染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364-373. |
[2] |
庞军, 吴健, 马中, 梁龙妮, 张婷婷. 我国城市天然气替代燃煤集中供暖的大气污染减排效果[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55-61. |
[3] |
陈仁杰, 陈秉衡, 阚海东. 大气细颗粒物控制对我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0): 2701-2705. |
[4] |
胡炳清, 覃丽萍, 柴发合, 易鹏. 环境压力指数及我国大气环境压力状况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9): 1678-1683. |
[5] |
史军, 崔林丽.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霾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2): 2113-2122. |
[6] |
陈仁杰, 陈秉衡, 阚海东. 我国空气质量健康指数的初步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1): 2081-2086. |
[7] |
叶敏华, 蔡闻佳, 王灿. 跨区电力传输对大气污染物和CO2的区域排放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0): 1869-1875. |
[8] |
马洁云, 易红宏, 唐晓龙, 普丽. 基于AERMOD及减排政策的昆明市工业区SO2情景模拟[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0): 1884-1890. |
[9] |
王奇, 李明全. 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5): 942-946. |
[10] |
陈辉, 厉青, 杨一鹏, 申维, 赵祥. 基于分形模型的城市空气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5): 954-960. |
[11] |
陈鹏飞, 张蔷, 权建农, 高扬, 赵德龙, 孟筠旺. 北京地区3500m高空内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0): 1729-1735. |
[12] |
赵伟, 谢文彰, 瞿群, 桑燕鸿, 宋巍巍. 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增刊): 12-18. |
[13] |
安俊岭, 向伟玲, 韩志伟, 郑毅, 王自发, 王歆华, 吴剑斌, 晏平仲, 李杰, 屈玉, 陈勇, 李嘉伟. 突发性大气污染监测与预报技术集成移动平台[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8): 1241-1247. |
[14] |
王莉莉, 王跃思, 吉东生, 辛金元, 胡波, 王万筠. 天津滨海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特征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7): 1077-1086. |
[15] |
陈炫, 柴发合, 王淑兰, 青木正敏, 高见昭憲, 畠山史郎. 日本森林大气中过氧化物的浓度及其对森林植物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7): 1087-109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