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表面活性剂与Pb、Zn协同作用对蚕豆叶细胞的损伤 |
刘红玉1;曾光明1;鲁双庆2;刘臻2;卢国满1 |
1.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410082;2.长沙大学生物工程与环境科学系 湖南长沙410003 |
|
|
摘要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能量发散X-射线微量分析技术,研究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E)与矿山尾砂中高浓度Pb、Zn协同作用对蚕豆叶细胞的损伤.结果表明,高浓度Pb、Zn使蚕豆叶绿体中类囊体解体,嗜锇颗粒的数量和体积显著增加.细胞外间隙和液泡中出现大量的不溶性毛发状晶体.AE与Pb、Zn复合污染时,细胞内膜结构的透性增加,细胞内毛发状晶体扩散到叶绿体、细胞核中.因此,AE可加重Pb、Zn对蚕豆叶细胞的损伤作用,毛发状晶体的形成可能与细胞脱毒有关.
|
|
关键词 :
铅,
锌,
蚕豆,
超微结构,
能量发散X-射线微量分析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燕婷, 刘恩峰, 张恩楼, 朱育新. 基于地衣植物监测法的我国西南高山地区大气铅污染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72-2777. |
[2] |
林承奇, 胡恭任, 于瑞莲. 福建九龙江下游潮间带沉积物铅污染及同位素示踪[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503-2510. |
[3] |
张德辉, 孙亚丽, 赵亮, 丑敏霞. 天蓝苜蓿锌胁迫下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筛选[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833-838. |
[4] |
邹天森, 张金良, 陈昱, 王慢想, 潘丽波, 王先良, 魏复盛. 中国部分城市空气环境铅含量及分布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3-32. |
[5] |
李坤权, 杨美蓉, 王燕锦, 贾佳祺, 郑正. 新型胺化介孔炭的制备及其对Pb(II)的吸附[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1985-1992. |
[6] |
董梦柯, 周安华, 康军, 陈瑶, 王新华, 李秀芬. 氧化锌纳米颗粒对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709-1714. |
[7] |
李祥, 黄勇, 刘福鑫, 袁怡, 陈钟姮, 丁敏. 铜、锌离子对厌氧氨氧化污泥脱氮效能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924-929. |
[8] |
何海星, 于瑞莲, 胡恭任, 余伟河, 周楚凡. 厦门西港近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及源解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1045-1051. |
[9] |
谢芳芳, 欧志远, 李金惠, 刘丽丽. CRT含铅玻璃及其冶炼废渣的铅浸出毒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237-3241. |
[10] |
田昕竹, 陈世宝, 王学东, 林蕾. 土壤溶液性质对Zn的形态变化及其微生物毒性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0): 2602-2609. |
[11] |
邓双, 张凡, 刘宇, 石应杰, 王红梅, 张辰, 王相凤, 曹晴. 燃煤电厂铅的迁移转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7): 1199-1206. |
[12] |
唐文清, 冯泳兰, 李小明. 掺硅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对Pb2+的吸附性能[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6): 1017-1024. |
[13] |
陈世宝, 林蕾, 魏威, 刘继芳, 马义兵 . 基于不同测试终点的土壤锌毒性阈值及预测模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5): 922-930. |
[14] |
韩永鹏, 李会泉, 陈波, 李强, 贾小平, 张靖峰, 张懿. 高铝粉煤灰资源化过程重金属环境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1): 2013-2017. |
[15] |
陈世宝, 孙聪, 魏威, 林蕾, 王萌. 根细胞壁及其组分差异对植物吸附、转运Zn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9): 1670-167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