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反渗透法分离水中苯和氯苯类化合物 |
冯伟民 胡家骏 |
华东化工学院环境工程系,上海;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上海 |
|
|
摘要 本文研究反渗透法分离溶于水中的苯和氯苯类化合物。考察了在工作压力、水流状态、温度、pH值、含盐量、有机物浓度等变化的情况下,醋酸纤维素膜和芳香聚酰胺膜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回收率在30~40%、室温、pH在4~9范围内和浓度在一定范围内,膜有良好正分离性能,分离率随有机组分和膜的种类而异。实验结果基本符合溶解—扩散理论。
|
|
关键词 :
分离,
苯,
氯苯,
反渗透法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王国英, 崔杰, 岳秀萍, 李亚男, 贾子龙.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脱氮同时降解苯酚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644-2649. |
[2] |
施周, 杨文浩, 杨灵芳, 邓林. 等离子改性CNT/TiO2电极吸附去除水中苯酚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664-2669. |
[3] |
刘佳露, 卢伟, 张凤君, 苏小四, 朱永娟, 李仁声, 吕聪. 活化过硫酸盐氧化地下水中苯酚的动力学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677-2681. |
[4] |
柳春红, 张明明, 赖玉婷, 褚玥, 李健俊, 方敏婷. 邻苯二甲酸酯暴露的大鼠尿液生物标志物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68-2873. |
[5] |
李志勇, 赵鹏, 张敬红. 天津滨海新区大气中多氯联苯的季节分布与气粒分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326-2333. |
[6] |
彭艳蓉, 王久玲, 王鹏, 曾光明, 刘芬, 张玲, 黄小明. 催化湿式共氧化降解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417-2425. |
[7] |
伍波, 李鹏, 张波, 王立章. 负载型粒子电极电催化氧化苯酚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426-2432. |
[8] |
吴刘曦, 杨静, 沈忱思, 柳建设. 利用层叠苯环π—π相互作用改善废水处理中酞菁催化剂的自氧化弊端[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059-2064. |
[9] |
马惠君, 黄帅, 刘和, 陈兴春, 刘宏波, 白杰. 自生动态膜分离厌氧产酸污泥效果与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780-1785. |
[10] |
端正花, 陈晓欧, 刘灵丽, 宫知远, 李彩霞. 苯并三唑和镉对斑马鱼肝脏的联合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72-1876. |
[11] |
吕娟, 沈静, 曹先仲, 李咏梅. 药物对A/A/O系统中NDMA及其总前体物去除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335-1342. |
[12] |
李明玉, 赵倩, 曾小龙, 刁增辉, 宋琳. TiO2光电催化中光生电子降解对苯醌的行为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397-1402. |
[13] |
陈雄, 韦祎旸, 李辉信, 梁明祥, 徐莉. 附着剑菌对三氯联苯的吸附及降解机制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23-1428. |
[14] |
戴之希, 田立勋, 王国栋, 翁焕新. 超声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检测污泥中氯苯[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471-477. |
[15] |
黄海, 蒋建国, 肖叶. 碳酸钠/甘油体系中六氯苯脱氯去除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122-12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