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铜、镍、铅、锌4种重金属对水田土壤藻类的综合效应 |
沈德中,王宏康,罗厚枚,刘英 |
北京农业大学环境科学系 北京100094 |
|
|
摘要 为确定污水、污泥的农田施用标准,使用正交试验表L9(34)研究了4种重金属铜、镍、铅和锌在低、中、高3种浓度下对土壤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的影响。混合重金属使土壤藻类的种群结构发生改变,使蓝藻数量减少,硅藻数量或减少或增加,视条件而定,裸藻成为优势种。在土壤-藻类体系中重金属临界值铜为50mg/kg,镍为50mg/kg,铅为150mg/kg,锌为300mg/kg。
|
|
关键词 :
铜,
镍,
铅,
锌,
土壤,
藻类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聂婧, 秦莉, 凌婉婷, 康福星, 高彦征. 芘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形态分布[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21-2728. |
[2] |
古励, 郭显强, 丁昌龙, 何强, 单志俊. 藻源型溶解性有机氮的产生及不同时期藻类有机物的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45-2753. |
[3] |
燕婷, 刘恩峰, 张恩楼, 朱育新. 基于地衣植物监测法的我国西南高山地区大气铅污染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72-2777. |
[4] |
陈俊, 李大鹏, 李勇, 黄勇, 袁怡, 李祥. 底泥扰动下藻类对不同形态磷在水体中分布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87-2793. |
[5] |
常淳, 冯平, 孙冬梅, 张凯. 基于逐步聚类分析的水库浮游藻类生长预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05-2812. |
[6] |
李芳芳, 潘容, 张偲, 王江涛. 纳米铜粉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74-2880. |
[7] |
赵永红, 张静, 周丹, 王春晖. 赣南某钨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477-2484. |
[8] |
林承奇, 胡恭任, 于瑞莲. 福建九龙江下游潮间带沉积物铅污染及同位素示踪[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503-2510. |
[9] |
董騄睿, 胡文友, 黄标, 刘刚, 瞿明凯, 邝荣禧. 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的城郊农田土壤重金属源解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03-2111. |
[10] |
吕玉甲, 戴霜, 张有贤, 栗泽苑, 丁雷. 兰州某钢厂周边土壤中磁化率积累速率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12-2118. |
[11] |
王凯, 张亮, 刘锋, 王道涵, 宋子岭. 阜新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土壤质量分异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19-2128. |
[12] |
詹晓静, 向垒, 李彦文, 莫测辉, 邓哲深, 黄缤慧, 温宏飞, 蔡全英, 赵海明. 农田土壤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29-2136. |
[13] |
刘奕伶, 葛继稳, 李艳元, 彭凤姣, 甘娟, 谷金普. 古夫河着生藻类优势种体积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82-2191. |
[14] |
陈姝, 郭照冰, 方华, 李汛, 邢鹏. CO2浓度升高对湖泊浮游藻类与浮游细菌耦合关系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209-2216. |
[15] |
钟茂生, 彭超, 姜林, 韩丹, 夏天翔, 姚珏君, 郑迪. 污染场地土壤中Cd人体可给性影响因素及对筛选值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217-222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