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酸化水体中的藻类研究 |
况琪军,夏宜琤,坂本充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430072,名古屋大学水圈科学研究所 日本 |
|
|
摘要 为研究酸沉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1991年至1992年间,对地处我国重酸雨区域的重庆市郊6个水体中的藻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绿藻门的种类最多,占种类总数的50%以上,其次是蓝藻或硅藻。藻类的细胞密度、生物量和叶绿素a,在酸化水体中(pH值<5.0)分别为23.3~49.9万个/L,0.59~1.05mg/L和0.65~3.01mg/m3;在轻度酸化水体(6.0>pH值>5.0)分别为433.9~680.0万个/L,6.6~21.75mg/L和14.66~25.19mg/m3。三项指标均随水体酸度的增加而减少。酸化水体中的藻类生长潜力(AGP)很弱,低pH值和可给态磷的不足是造成AGP低的主要限制因素。
|
|
关键词 :
酸化水体,
藻类,
群落结构,
叶绿素a,
生长潜力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陈俊, 李大鹏, 李勇, 黄勇, 袁怡, 李祥. 底泥扰动下藻类对不同形态磷在水体中分布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87-2793. |
[2] |
常淳, 冯平, 孙冬梅, 张凯. 基于逐步聚类分析的水库浮游藻类生长预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05-2812. |
[3] |
李志军, 李润玲, 王自磐, Christian Haas, Gehard Dieckmann. 南极春季海冰物理对叶绿素控制作用的统计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13-2819. |
[4] |
刘奕伶, 葛继稳, 李艳元, 彭凤姣, 甘娟, 谷金普. 古夫河着生藻类优势种体积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82-2191. |
[5] |
陈姝, 郭照冰, 方华, 李汛, 邢鹏. CO2浓度升高对湖泊浮游藻类与浮游细菌耦合关系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209-2216. |
[6] |
韩睿, 陈来生, 李莉, 刘德立. PCR-DGGE研究青海农村户用沼气池微生物群落结构[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794-1804. |
[7] |
张睿, 王广军, 李志斐, 郁二蒙, 夏耘. 枯草芽孢杆菌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14-1821. |
[8] |
刘成, 王杰, 陈彬, 陈卫. MIEX?预处理对水源水中藻源DON的去除效能及机理[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123-1128. |
[9] |
沈洪艳, 曹志会, 王冰, 赵月, 高吉喜, 王文欢, 张远. 农田对太子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205-1215. |
[10] |
薛圆圆, 孙宝盛, 杜江, 薛士琼, 王明圆, 李恺. 贫营养条件下IAMBR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839-845. |
[11] |
隋力新, 胡奇, 高大文. 常温厌氧MBR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膜污染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110-115. |
[12] |
鲍林林, 陈永娟, 王晓燕. 北运河沉积物中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179-189. |
[13] |
邵晨, 黎雷, 于水利, 侯立安, 杨帆, 殷祺, 漆晴. 产嗅藻类对东太湖某地原水中嗅味物质2-MIB的贡献[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328-2333. |
[14] |
唐峰华, 靳少非, 张胜茂, 崔雪森, 伍玉梅, 刘健, 黄洪亮.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要素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2093-2100. |
[15] |
彭成荣, 陈磊, 毕永红, 夏春香, 类咏梅, 杨毅, 简铁柱, 胡征宇. 三峡水库洪水调度对香溪河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863-187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