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亚地区不同天气下的硫沉降分布 |
高会旺;黄美元;王自发;安俊岭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9 |
|
|
摘要 利用欧拉型硫沉降模式分析3个个例,讨论了东亚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硫总沉降、干沉降和湿沉降。不同天气条件下硫沉降的分布不同。干沉降与污染源的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而总沉降的分布除决定于排放量外,还明显受到降水场分布的影响。24h硫沉降量一般为1.0~10.0mg/m<sup>2</sup>,最大可达32mg/m<sup>2</sup>,干沉降量的值为1.0~5.0mg/m<sup>2</sup>,最大值为14.8mg/m<sup>2</sup>,湿沉降量的值为0.5~7.0mg/m<sup>2</sup>,强降水区附近可达22mg/m<sup>2</sup>。
|
|
关键词 :
硫沉降模式,
硫总沉降,
干沉降,
湿沉降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王江飞, 周柯锦, 汪小泉, 邓靖, 吴柳芳, 马晓雁, 钟晓, 蒲凤莲, 施丽莉, 陈江, 蒋彩萍. 杭嘉湖地区大气氮、磷沉降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54-2763. |
[2] |
盖楠, 潘静, 陈大舟, 杨永亮. 若尔盖高原湿地地表水与大气湿沉降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996-1003. |
[3] |
韩丽君, 朱玉梅, 刘素美, 张经, 李瑞环. 黄海千里岩岛大气湿沉降营养盐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7): 1174-1184. |
[4] |
刘建慧, 赵天良, 韩永翔, Gong S L, 熊洁. 全球沙尘气溶胶源汇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的模拟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0): 1741-1750. |
[5] |
苏航, 银燕, 朱彬, 王自发, 李杰, 潘小乐. 中国环渤海地区SO2和NO2干沉降数值模拟及影响因子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1): 1921-1932. |
[6] |
蔡阳阳, 杨复沫, 贺克斌, 马永亮, 奥田知明, 田中茂. 北京城区大气干沉降的水溶性离子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7): 1071-1076. |
[7] |
樊建凌, 胡正义, 王体健, 周静. 阔叶林地大气氮化物干沉降速率动态变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6): 574-577. |
[8] |
王艳;刘晓环;张宜升;葛福玲;王文兴. 湿沉降离子平衡参数取值范围的计算[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5): 0-0. |
[9] |
王静;朱利中. 交通干线空气中多环芳烃的干、湿沉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4): 0-0. |
[10] |
徐成凯;胡正义;蔡祖聪;王体健;何园球;曹志洪. 大气沉降向林地(小叶栎)输入硫素通量的观测[J].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24(3):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