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受污染水源水生物处理中微型后生动物的研究 |
陈洪斌*,东刘成,唐贤春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
|
|
摘要 通过现场实验、生产性装置调研、生物培养和发光细菌的发光抑制性试验等手段,考察了受污染源水处理中微型后生动物种类、分布、演化规律,探讨了微型后生动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研究了苔藓虫和椎实螺对源水生物处理的影响以及对后续常规处理和供水安全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微型后生动物对污染源水的生物处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苔藓虫和软体动物作为源水生物处理的特有后生动物,容易在生物膜上生长并对水质净化有一定促进作用.苔藓虫的死亡残体和虫体溶出物的毒性很弱,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少量椎实螺的存在,有助于维持生物膜稳定;大量存在可啃食生物膜,影响除污效率.
|
|
关键词 :
微型后生动物,
源水生物处理,
苔藓虫,
椎实螺,
发光细菌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宋力, 蒋桂芳, 黄民生, 李强. 温瑞塘河沉积物的生物毒性表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374-2379. |
[2] |
谢晓琳, 曾萍, 宋永会, 祝超伟, 刘瑞霞, 崔晓宇, 肖书虎. 制药废水中磷霉素和α-苯乙胺的生物降解及相互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1): 2824-283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