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同分子量的有机物在净水工艺中的去除研究 |
罗晓鸿,曹莉莉,王占生 |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北京100084 |
|
|
摘要 了解单元工艺对不同性质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对净水工艺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膜过滤方法对不同分子量的有机物在净水工艺中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混凝沉淀工艺对分子量大于3000的有机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生物处理对有机物的最有效作用区间是分子量小于500的有机物;而活性炭对分子量在500~3000的有机物吸附能力较强。这一研究结果为净水工艺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
|
关键词 :
分子量,
有机物,
净水工艺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王刚, 魏巍, 米同清, 王澎涛, 栾英男, 程水源, 李国昊, 李松. 典型工业无组织源VOCs排放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1957-1964. |
[2] |
李园园, 黄晓锋, 曾立武, 黄聪妮, 曹礼明, 何凌燕. 基于热扩散管的深圳大气气溶胶半挥发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281-1287. |
[3] |
陈悦佳, 赵庆良, 柳成才. 冻融处理对不同阴极构型MFC产电及有机物降解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359-1367. |
[4] |
林旭, 朱彬, 安俊琳, 杨辉. 南京北郊VOCs对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潜在贡献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976-986. |
[5] |
罗达通, 高健, 王淑兰, 王红丽, 王倩, 陈长虹. 上海秋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特征及污染物来源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987-994. |
[6] |
王杰, 刘成, 朱浩强, 陈卫. 太阳光催化氧化工艺对藻源含氮有机物的降解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792-796. |
[7] |
刘祥, 何成达, 刘雯, 朱亮. 原水碳源分子量分布及DPB效能对酸化时间的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797-803. |
[8] |
何小松, 席北斗, 张鹏, 高如泰, 李丹, 张慧. 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成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862-870. |
[9] |
薛爽, 金乌吉斯古楞, 陈忠林, 王智, 王俭, 文杨, 张营, 王杰. 冬季不同污水处理工艺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410-419. |
[10] |
黄韵清, 孙傅, 曾思育, 董欣, 陈吉宁. 污水深度处理中超滤工艺对有机物的截留模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420-426. |
[11] |
刘常敬, 李泽兵, 郑照明, 王春香, 王昌稳, 张美雪, 赵白航, 李军. 不同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87-94. |
[12] |
李平, 高星, 吴锦华, 朱能武, 吴平霄. 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处置工艺中溶解性有机物变化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279-2284. |
[13] |
郑晓英, 王俭龙, 李鑫玮, 田文静, 李魁晓. 臭氧氧化深度处理二级处理出水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159-1165. |
[14] |
吴志玲, 徐培嘉, 陈洪斌. 混凝/微滤工艺用于青草沙水源水厂的生产废水回用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3): 623-629. |
[15] |
殷燕, 吴志旭, 张运林, 刘明亮, 周永强, 高玉蓉, 何剑波, 虞左明. 新安江水库夏季CDOM吸收光谱特征及来源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207-321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