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研究——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 |
杨秀山,田沈,郑颖,张伟,刘明,汪洪杰 |
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 北京100037 |
|
|
摘要 用实验室规模的UASB反应器处理豆制品废水培养厌氧颗粒污泥。通过对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产气率、进出水COD、水滞留期(HRT)、进出水挥发酸(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所产气体的甲烷含量等的变化分析和对颗粒污泥中优势产甲烷菌的扫描(SEM)和透射(TEM)电镜观察,阐明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消化器运转50d左右形成了颗粒污泥,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期间的平均产气率为5.3L/L·d,最高产气率达到了8.1L/L·d,进水和出水COD分别为3000~5500mg/L和800~3000mg/L,平均HRT为10.4h,平均出水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分别为264.1、519.8和104.6mg/L,所产气体的平均甲烷含量为60.6%,颗粒污泥为黑色,直径0.5~3.0mm不等,沉降速率为119.6m/h,其中的优势产甲烷菌为鬃毛甲烷菌(Methanosaeta),而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存在甚少。
|
|
关键词 :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厌氧颗粒污泥,
鬃毛甲烷菌(Methanosaeta)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党岩, 张瑞, 叶杰旭, 艾晗, 孙德智. EGSB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及其微生物群落变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6): 999-1004. |
[2] |
陈晨, 马邕文, 万金泉, 黄明智. C/N比对厌氧颗粒污泥生理生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3): 478-484. |
[3] |
王毅力, 黄承贵. 好氧污泥絮体与厌氧颗粒污泥的剪切稳定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4): 380-385. |
[4] |
唐崇俭;郑 平*;陈建伟;胡宝兰. 不同接种物启动Anammox 反应器的性能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8): 683-688. |
[5] |
王鹏;刘伟藻;方汉平. 垃圾渗沥液中氨氮的电化学氧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20(4): 0-0. |
[6] |
郝丽芳;周岳溪;张寒霜. 厌氧颗粒污泥对五氯酚(PCP)的吸附、解吸及生物降解[J]. 中国环境科学, 1999, 19(1): 0-0. |
[7] |
周岳溪;郝丽芳;张寒霜.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含五氯酚废水的工艺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18(5): 0-0. |
[8] |
刘双江* 胡纪萃 顾夏声. 厌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的微生物学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2, 12(6):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