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污泥回流比对分段进水A/O 生物脱氮工艺的影响 |
王 伟,彭永臻*,孙亚男 |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2 |
|
|
摘要 采用连续流分段进水缺氧/好氧(A/O)中试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研究污泥回流比(R)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 值高于1.0 时,尽管第一段缺氧区的硝酸盐氮去除量明显增加,而系统硝化、反硝化效果均明显降低.当R 为0.75 时,系统总氮去除率最高,为92%;而当R 值为1.5 时,总氮去除率最低,为72%. 当系统污泥沉降性能较好时, R 值对二沉池泥泥位和泥水分离效果影响不大;而当污泥沉降性能较差时,二沉池泥位随R 值增大而呈线性增加,此时提高R 值会加剧污泥膨胀.此外,高R 值使得系统各段悬浮固体浓度呈梯度分布的规律变得不再明显,降低系统污泥储量.同时,提高R 值会降低系统固体停留时间,进而影响系统的污泥种群分布.
|
|
关键词 :
生活污水,
生物脱氮,
分段进水,
污泥回流比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吴鹏, 陆爽君, 徐乐中, 刘捷, 沈耀良. ABR耦合间歇曝气M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658-2663. |
[2] |
王西琴, 高伟, 张远. 基于控制单元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优化模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35-2842. |
[3] |
周元正, 李冬, 苏东霞, 张功良, 张肖静, 梁瑜海, 张杰. 改良SBR工艺实现生活污水除磷与半亚硝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351-1358. |
[4] |
郑照明, 李泽兵, 刘常敬, 陈光辉, 郑林雪, 马静, 李军, 赵白航. 城市生活污水SNAD工艺的启动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072-1081. |
[5] |
委燕, 王淑莹, 马斌, 李夕耀, 何岳兰, 彭永臻. 亚硝酸盐对外碳源反硝化过程N2O还原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722-1727. |
[6] |
李祥, 黄勇, 朱莉, 袁怡, 周呈, 陈宗姮, 张大林. 基于竖流式一体化反应器实现自养生物脱氮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471-1477. |
[7] |
孙洪伟, 尤永军, 彭永臻, 王淑莹. 脉冲式SBR处理垃圾渗滤液短程深度脱氮工艺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139-1144. |
[8] |
李梦露, 蒋建国, 张昊巍. 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作碳源的脱氮效果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917-923. |
[9] |
王榕, 成鹏飞, 张建, 贾文林, 谢慧君, 闫玉洁. 碳磷比对SND过程污染物去除及N2O释放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378-382. |
[10] |
刘文龙, 彭轶, 苗圆圆, 张为堂, 马斌, 彭永臻. 脉冲SBR工艺短程脱氮的实现及对除磷的强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062-3069. |
[11] |
张英民, 卢文洲, 王炜, 李开明, 薛媛, 周伟坚.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方案优选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增刊): 210-214. |
[12] |
曾薇, 李博晓, 王向东, 白鑫龙, 彭永臻. MUCT短程硝化和反硝化除磷系统中Candidatus Accu- mulibacter的代谢活性和菌群结构[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7): 1298-1308. |
[13] |
张高旗, 刘海宁, 张凯松. 正渗透处理生活污水过程中的膜污染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2): 2170-2175. |
[14] |
许德超, 陈洪波, 李小明, 杨麒, 罗冠, 彭波, 汪志龙, 谢继慈, 伍秀琼. 进水氨氮浓度对静置/好氧/缺氧SBR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1): 1984-1992. |
[15] |
李冬, 邱文新, 张男, 吴迪, 曾涛涛, 畅晓燕, 曾辉平, 张杰. 常温ANAMMOX工艺运行性能及功能菌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 56-6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