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市冬季室内空气PM10微观形貌及粒度分布 |
赵厚银,邵龙义,王延斌,吕森林,刘永福 |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系 北京100083 |
|
|
摘要 探讨了北京市吸烟和非吸烟4户家庭室内外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利用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室内PM10的微观形貌特征及粒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吸烟室内PM10浓度一般高于非吸烟室内;室内PM10一般由烟尘集合体、燃煤飞灰、矿物颗粒、生物质颗粒及未知颗粒共5种颗粒物组成.吸烟和非吸烟室内PM10的粒径一般小于2.5祄,呈双峰分布,其中在吸烟室内,烟尘集合体和未知颗粒等的贡献比较大,而非吸烟室内PM10的数量-粒度分布也为双峰分布,烟尘集合体、燃煤飞灰的贡献比较大.吸烟和非吸烟室内PM10的体积-粒度分布均为单峰分布,并且集中在2.5~10祄范围,其中吸烟室内的烟尘集合体、矿物颗粒物占优势,而非吸烟的室内矿物颗粒占优势.虽然矿物颗粒对粒度粒径的贡献较小,但对体积的贡献比较大.
|
|
关键词 :
室内空气,
可吸入颗粒物,
形貌特征,
粒度分布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周恋彤, 董黎明, 赵钰, 秦泽敏. 北京城区道路灰尘季节性粒度分布及分形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610-1619. |
[2] |
冯茜丹, 明彩兵, 刘晖, 张远航, 郑玫. 2011年秋季广州城区大气PM2.5微观形貌和粒度分布[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013-1018. |
[3] |
王莹, 胡维平. 太湖湖滨湿地沉积物营养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04-210. |
[4] |
曹文文, 张振江, 赵若杰, 韩斌, 张楠, 白志鹏. 室内空气PM10中PAHs对老年人的致癌风险评价
——以天津市某社区为例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2): 345-350. |
[5] |
任照芳, 黄渤, 刘明, 毕新慧, 盛国英, 傅家谟. 典型线路板回收过程排放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和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8): 1447-1451. |
[6] |
彭燕, 张艳利, 王新明, 陈迪云, 曹小安. 广州市宾馆室内空气中苯系物来源及健康风险初步评估[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5): 787-794. |
[7] |
许卫, 傅平丰, 张彭义, 杨慧芬. UV185+254nm辐照下MnOx-TiO2分解甲醛与臭氧的机理[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4): 593-597. |
[8] |
李金娟, 郭兴强, 俞相阳, 杨荣师. 贵州贫困农村室内不同燃料产生PM10的微观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3): 419-425. |
[9] |
范二平, 王河锦. 可吸入颗粒物中非晶质含量的原样XRD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12): 1951-1957. |
[10] |
骆娜, 刘晓云, 谢鹏, 罗超文, 刘兆荣. 北京市医院候诊区空气中VOCs的污染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7): 992-996. |
[11] |
李佳, 傅平丰, 张彭义. 纳米Au/TiO2薄膜真空紫外光催化降解甲醛[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11): 1441-1445. |
[12] |
沈蓉蓉, 邵龙义, 王志石, 邓宇华, 杨书申. 澳门冬季大气PM10基于DNA损伤的毒理学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9): 991-996. |
[13] |
杨书申;邵龙义;沈蓉蓉;李卫军;张桂林;谈明光. 上海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度分布分形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27(5): 0-0. |
[14] |
任艳军;李秀央;金明娟;陈坤;项海青;刘庆敏. 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27(5): 0-0. |
[15] |
刘栋;张彭义;王军伟. 真空紫外光催化降解甲烷[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6):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