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田排灌水的稳定塘-植物床复合系统处理 |
卢少勇;张彭义;余刚;祝万鹏;向长生 |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北京100084 |
|
|
摘要 采用稳定塘-植物床系统处理农田排灌水,植物床栽植茭草和芦苇.监测结果表明,雨季、旱季平均流量分别为417.1,206.8m3/d,无降雨期间渗漏、蒸发蒸腾损失的水量之和占进水的42.1%~60.5%.系统雨季进水COD、总氮(TN)、氨氮和总磷(TP)平均浓度分别为97.9,8.09,3.38,0.69mg/L,旱季分别为112,7.76,3.78,0.98mg/L.各项污染物平均去除率大于57%.芦苇和茭草的生长速度在5月最大.因植物收割去除的N和P量分别占进水的14.6%和27.1%.从2002年4月~2003年7月湿地截留SS量为297.5m3.
|
|
关键词 :
稳定塘,
植物床,
农田排灌水,
茭草,
芦苇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庞燕, 叶碧碧, 储昭升, 金相灿, 曹德菊. 洱海湖滨带茭草收割管理关键参数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6): 1007-1012. |
[2] |
苏芳莉, 周欣, 陈佳琦, 芦晓峰, 王铁良. 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对造纸废水中铅的净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5): 768-773. |
[3] |
吴统贵, 吴明, 虞木奎, 萧江华. 杭州湾滨海湿地芦苇生物量及N、P储量动态变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10): 1408-1412. |
[4] |
郭长城, 李鑫, 胡洪营. 芦苇生物活性组分对小球藻生长的促进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11): 1186-1189. |
[5] |
刘硕;王宝贞;王琳;蒋轶锋;王正. 塘-湿地复合生态系统处理石油化工废水的效能[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ZK): 0-0. |
[6] |
卢少勇;张彭义;余刚;祝万鹏;向长生. 茭草、芦苇与水葫芦的污染物释放规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5): 0-0. |
[7] |
杨卓;李贵宝;王殿武;王学东;李占雷. 白洋淀底泥化学性质在芦苇生境下的变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4): 0-0. |
[8] |
李文朝. 东太湖茭草植被改造实验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7, 17(3): 0-0. |
[9] |
李科德;胡正嘉. 芦苇床系统净化污水的机理[J]. 中国环境科学, 1995, 15(2): 0-0. |
[10] |
张自杰 冯明谦 彭永臻. 温度对稳定塘净化功能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1992, 12(3): 0-0. |
[11] |
王凯军 许晓鸣 陶涛** 王俊起. 水解池—稳定塘处理工艺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2, 12(2):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