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型浅水湖泊内源营养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探讨 |
秦伯强,范成新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08 |
|
|
摘要 通过在太湖开展的风浪与底泥悬浮的野外观测,结合分层采取水样并分析水体中溶解性营养盐的浓度随深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水土界面的上覆水中营养盐浓度有突然增加的现象,指示着沉积物对上覆水营养盐浓度有影响.对沉积物中孔隙水营养盐浓度随深度的变化分析,表明了沉积物孔隙水中营养盐浓度变化与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结合水动力作用,提出了大型浅水湖泊水动力作用导致底泥悬浮,从而使得底泥中的可溶性营养物质释放这一内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
|
|
关键词 :
太湖,
水动力,
底泥,
孔隙水,
悬浮释放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陈俊, 李大鹏, 李勇, 黄勇, 袁怡, 李祥. 底泥扰动下藻类对不同形态磷在水体中分布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87-2793. |
[2] |
王西琴, 高伟, 张远. 基于控制单元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优化模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35-2842. |
[3] |
张又, 刘凌, 蔡永久, 尹洪斌, 高俊峰, 高永年. 太湖流域河流及溪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535-1546. |
[4] |
谢小兰, 余光伟, 种云霄, 龙新宪. 污染河流底泥亚铁氧化硝酸盐还原菌分离及代谢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554-1562. |
[5] |
武晓飞, 李大鹏, 汪明, 王忍, 陈俊. 反复扰动下加藻对不同形态磷相互转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187-1196. |
[6] |
赵巧华, 杭蓉蓉, 王玲, 秦泉. 夏季太湖水体势能异常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机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27-235. |
[7] |
陈超, 钟继承, 范成新, 申秋实, 刘成. 疏浚对湖泛的影响:以太湖八房港和闾江口水域为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2071-2077. |
[8] |
李振国, 王国祥, 马久远, 张佳, 欧媛. 马来眼子菜群丛对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872-1877. |
[9] |
武春芳, 徐明德, 李璐, 景胜元. 太原市迎泽湖富营养化控制的模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485-491. |
[10] |
向速林, 朱梦圆, 朱广伟, 许海. 太湖东部湖湾大型水生植物分布对水质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1): 2881-2887. |
[11] |
张琍, 陈晓玲, 张媛, 陈莉琼, 张鹏. 水文地貌分区下鄱阳湖丰水期水质空间差异及影响机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0): 2637-2645. |
[12] |
刘晓伟, 谢丹平, 李开明, 周伟坚, 王海军. 投加生物促生剂对底泥微生物群落及氮磷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增刊): 87-92. |
[13] |
吴雅丽, 许海, 杨桂军, 朱广伟, 秦伯强. 太湖春季藻类生长的磷营养盐阈值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9): 1622-1629. |
[14] |
邹锐, 张晓玲, 刘永, 赵磊, 朱翔, 颜小品, 阳平坚. 抚仙湖流域负荷削减的水质风险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9): 1721-1727. |
[15] |
杨永刚, 孟志龙, 秦作栋, 邹松兵. 采矿对山西水资源破坏过程的同位素示踪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8): 1447-145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