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囊藻毒素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毒性效应和种群增长影响 |
陈艳1;王金秋2;王阳3;俞顺章1 |
1.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上海200032;2.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 上海200433;3.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200433 |
|
|
摘要 研究了微囊藻毒素(MC-LR)对咸淡水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效应.采用克隆培养法,通过编制生命表计算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l)、净生殖率(R<sub>0</sub>)和世代时间(T),研究MC-LR的浓度在1~20mg/mL之间对轮虫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MC-LR的24h LC<sub>50</sub>为124.87mg/mL;各实验组轮虫的存活率和繁殖率及种群增长参数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以R<sub>0</sub>的改变最明显,对照组是实验组的2.4~3.8倍;实验组轮虫的雄体发生率是对照组的2倍以上.研究还显示了轮虫对MC-LR有较强的耐受能力;MC-LR能降低轮虫的生命周期、繁殖和种群增长率;MC-LR能诱导轮虫雄性个体的发生.
|
|
关键词 :
微囊藻毒素,
轮虫,
褶皱臂尾轮虫,
LC<,
sub>,
50<,
种群增长参数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詹晓静, 向垒, 李彦文, 莫测辉, 邓哲深, 黄缤慧, 温宏飞, 蔡全英, 赵海明. 农田土壤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29-2136. |
[2] |
徐慧敏, 闫海, 马松, 王华生, 尹春华, 刘晓璐. 鞘氨醇单胞菌USTB-05对微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316-1321. |
[3] |
袁媛, 吴涓, 李玉成, 王宁. 活性炭纤维固定化菌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去除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403-409. |
[4] |
陆正和, 阎斌伦, 杨家新. 双酚A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0): 1850-1855. |
[5] |
杨晓红, 蒲朝文, 张仁平, 赵清, 许川, 李砚, 封雷, 舒为群. 水体微囊藻毒素污染对人群的非致癌健康风险[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 181-185. |
[6] |
周宏敏, 欧惠超, 任鹏, 张海燕, 王晓萍, 罗昭锋. 利用SPR技术测定湖水中微囊藻毒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7): 1284-1287. |
[7] |
吴涓, 钟升, 王光云, 李玉成. 一株降解微囊藻毒素菌种的鉴定及其活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1): 116-122. |
[8] |
王伟琴, 金永堂, 吴斌, 孙肖瑜, 庞晓露, 王静. 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的遗传毒性与健康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4): 468-476. |
[9] |
张可佳;殷娣娣;高乃云*;隋铭皓;黎 雷. 水中两种微囊藻毒素的臭氧氧化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10): 877-882. |
[10] |
白敏菂;张芝涛;杨波;薛晓红. 烟气中水、氧含量对羟基资源化脱硫效率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27(5): 0-0. |
[11] |
黄文敏;邢伟;李敦海;刘永定. 微囊藻毒素-RR对烟草细胞活力及营养生理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27(3): 0-0. |
[12] |
颜冬云;蒋新;余贵芬;卞永荣;邓建才. 有机磷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及QSAR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3): 0-0. |
[13] |
尹黎燕;黄家权沈强;栗琪;刘永梅;刘永定. 烟草悬浮细胞抗氧化系统对微囊藻毒素-RR的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5): 0-0. |
[14] |
陈晓国;肖邦定;徐小清. 微囊藻毒素RR的制备及鉴定[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3): 0-0. |
[15] |
胡智泉;刘永定. 微囊藻毒素在细长聚球藻中的积累及其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1):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