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铜对中肋骨条藻生态毒性效应的现场实验 |
王长友;王修林;孙百晔;苏荣国 |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山东青岛266003 |
|
|
摘要 采用现场培养实验,研究了铜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a)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胶州湾内铜抑制中肋骨条藻生长的非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3.9μg/L,生长抑制效应浓度EC05、EC10和EC50分别为4.8,5.7,9.6μg/L.在分析比较浮游植物常规生态毒性反应终点的敏感性、可靠性及生态学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logistic生长模型的参数——环境容纳量作为反应终点在生态毒性研究中的应用.现场培养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的分析比较表明,现场培养实验获得的生长抑制浓度低于实验室获得的数据,铜在实际环境中的毒性更大.
|
|
关键词 :
环境容纳量,
现场培养实验,
铜,
中肋骨条藻,
毒性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古励, 郭显强, 丁昌龙, 何强, 单志俊. 藻源型溶解性有机氮的产生及不同时期藻类有机物的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45-2753. |
[2] |
李芳芳, 潘容, 张偲, 王江涛. 纳米铜粉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74-2880. |
[3] |
张莉, 张原, 祁士华, 李绘, 邢新丽, 张泽洲, 郑煌, 孙焰, 闵洋. 武汉市洪山区春季PM2.5浓度及多环芳烃组成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319-2325. |
[4] |
张睿, 王广军, 李志斐, 郁二蒙, 夏耘. 枯草芽孢杆菌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14-1821. |
[5] |
端正花, 陈晓欧, 刘灵丽, 宫知远, 李彩霞. 苯并三唑和镉对斑马鱼肝脏的联合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72-1876. |
[6] |
李江, 刘云国, 曾光明, 祝志林, 蔡晓曦, 刘少博, 尹怡诚, 柳思勉, 胡新将, 谭小飞. 荸荠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74-1479. |
[7] |
刘涛, 向垒, 余忠雄, 莫测辉, 李彦文, 赵海明, 蔡全英, 李慧. 水稻幼苗对纳米氧化铜的吸收及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80-1486. |
[8] |
栾红艳, 赵卫红, 苗辉. Cd2+胁迫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内多胺的生理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87-1494. |
[9] |
向斯, 刘世昌, 赵以军, 程凯. pH值及黏土密度对壳聚糖改性絮凝剂除藻效果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520-1525. |
[10] |
张露, 黄莹莹, 陈雪初, 彭欣, 顾世勇. 电厂温排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模拟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181-1186. |
[11] |
刘双柳, 施春红, 牛红云, 蔡亚岐, 赵晓丽, 吴丰昌, 周北海. 纳米铜复合材料催化还原染料废水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764-769. |
[12] |
王杰, 刘成, 朱浩强, 陈卫. 太阳光催化氧化工艺对藻源含氮有机物的降解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792-796. |
[13] |
朱爱萍, 陈建耀, 江涛, 高磊, 陈怡东, 钟金龙. 北江流域横石河-翁江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506-515. |
[14] |
王振红, 罗专溪, 车霏霏, 严雅萌, 颜昌宙. 不同磷水平下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的吸收和净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533-538. |
[15] |
刘美婷, 余冉, 陈良辉, 吴俊康. 典型纳米金属氧化物对氨氧化菌Nitrosomonas europaea的生物胁迫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190-19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