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强化技术改善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的研究 |
詹旭;吕锡武 |
东南大学环境工程系 江苏南京210096 |
|
|
|
摘要 采用海绵状立方体新型载体ACP和PM2种材料,通过生物强化技术来改善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静态实验结果表明,生物强化技术对湖泊水体中的TN、NH<sub>4</sub><sup>+</sup>-N、NO<sub>2</sub><sup>-</sup>-N、NO<sub>3</sub><sup>-</sup>-N、TP、PO<sub>4</sub><sup>3-</sup>-P、Chl-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3.13%、80.80%、70.57%、78.05%、62.71%、78.06%、84.77%.载体上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监测结果表明,载体ACP和载体PM具有很强的富集生物和提高生物活性的能力,富集后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能分别达到31.23,32.58μg/g、158.32,165.12μgTF/g.FISH检测技术发现,载体表面上富集硝化细菌(硝化菌、亚硝化菌)数量能分别达到6.4×10<sup>10</sup>个/g.PCR技术、16SrRNA分析表明,假单胞菌(<I>Pseudomonas sp.</I>)和芽孢杆菌(<I>Bacillussp.</I>)作为优势溶藻细菌富集,富集的丰度达到1.62%.
|
|
关键词 :
水源地,
水质改善,
生物强化技术,
载体,
硝化细菌,
溶藻细菌,
太湖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陈俊, 李大鹏, 李勇, 黄勇, 袁怡, 李祥. 底泥扰动下藻类对不同形态磷在水体中分布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87-2793. |
[2] |
王西琴, 高伟, 张远. 基于控制单元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优化模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35-2842. |
[3] |
张又, 刘凌, 蔡永久, 尹洪斌, 高俊峰, 高永年. 太湖流域河流及溪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535-1546. |
[4] |
武晓飞, 李大鹏, 汪明, 王忍, 陈俊. 反复扰动下加藻对不同形态磷相互转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187-1196. |
[5] |
郑林雪, 李军, 胡家玮, 侯爱月, 卞伟, 郑照明. 同步硝化反硝化系统中反硝化细菌多样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116-121. |
[6] |
苏燕, 赵勇胜, 梁秀春, 李璐璐, 秦传玉. 不同载体携带纳米零价铁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129-138. |
[7] |
赵巧华, 杭蓉蓉, 王玲, 秦泉. 夏季太湖水体势能异常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机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27-235. |
[8] |
陈超, 钟继承, 范成新, 申秋实, 刘成. 疏浚对湖泛的影响:以太湖八房港和闾江口水域为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2071-2077. |
[9] |
杨飞飞, 吴为中. 以PHBV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生物反硝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703-1708. |
[10] |
李振国, 王国祥, 马久远, 张佳, 欧媛. 马来眼子菜群丛对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872-1877. |
[11] |
孟成成, 郝瑞霞, 王建超, 王润众, 任晓克, 赵文莉. 3BER-S耦合脱氮系统运行特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1): 2817-2823. |
[12] |
向速林, 朱梦圆, 朱广伟, 许海. 太湖东部湖湾大型水生植物分布对水质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1): 2881-2887. |
[13] |
贺涛, 白小舰, 陈隽, 彭晓春, 任明忠, 贺德春. 饮用水源地塑化剂类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评估[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增刊): 26-31. |
[14] |
吴雅丽, 许海, 杨桂军, 朱广伟, 秦伯强. 太湖春季藻类生长的磷营养盐阈值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9): 1622-1629. |
[15] |
任家盈, 姜霞, 陈春霄, 张万忠, 张永生, 易凤姣, 赵铮. 太湖营养状态对沉积物中总汞和甲基汞分布特征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7): 1290-129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