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激发荧光光谱的浮游植物分类测量方法 |
王志刚1,2,刘文清2*,张玉钧2,司马伟昌2,刘建国2 |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230026;2.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1 |
|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发荧光光谱的浮游植物快速分类测量方法.根据激发荧光光谱特征将淡水浮游植物分成蓝色组、绿色组和褐色组3 组.选用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脆杆藻分别作为蓝色组、绿色组和褐色组的代表,通过对标准纯种培养体和混合培养体的全波长激发荧光光谱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得到混合培养体各组分的叶绿素a 浓度.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脆杆藻浓度的误差分别为1.67%~12.70%,0.91%~12.70%,6.11%~40.20%,平均误差为5.44%、6.44%和20.71%.使用带宽20,10,4nm 的4 波段(中心波长为440,480,520,610nm)代替全波长激发荧光光谱计算表明,3 种藻类组分误差与全波长激发荧光光谱计算结果误差十分相似.20,10nm 波段宽度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脆杆藻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57%、7.16%、20.52%和7.13%、7.42%、20.02%;4nm 波段宽度的平均误差显著增大,分别为8.85%,13.07%,30.67%.
|
|
关键词 :
浮游植物,
激发荧光光谱,
活体荧光,
环境监测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宋伦, 宋广军, 王年斌, 赵海勃, 田金, 杨爽, 杜静. 辽东湾网采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胁迫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64-2771. |
[2] |
秦怡雯, 钱瑜, 荣婷婷. 基于大气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布点选址优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056-1064. |
[3] |
张玉凤, 田金, 杨爽, 李爱, 王年斌. 大连湾海域营养盐时空分布、结构特征及其生态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36-243. |
[4] |
周慧敏, 冯剑丰, 朱琳, 李文娇. 温度、光照和磷酸盐脉冲输入对三角褐指藻的交互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44-250. |
[5] |
易梅森, 段洪涛, 张玉超, 马荣华. 浮游植物降解过程中的水体光学吸收特性变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258-1267. |
[6] |
熊毅俊, 王朝晖, 王剑. 大亚湾浮游植物DNA指纹及其与群落结构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1038-1044. |
[7] |
耿文华, 陈继淼, 冯剑丰, 朱琳. 辽河浮游植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基准验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 239-245. |
[8] |
刘爱萍, 任秀文, 姜国强, 李开明, 陈中颖. 大亚湾海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增刊): 66-73. |
[9] |
吴雅丽, 许海, 杨桂军, 朱广伟, 秦伯强. 太湖春季藻类生长的磷营养盐阈值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9): 1622-1629. |
[10] |
田丰, 钱新, 陈众. 调水对巢湖浮游植物群落演替模式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2): 2224-2229. |
[11] |
许海, 秦伯强, 朱广伟. 太湖不同湖区夏季蓝藻生长的营养盐限制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2): 2230-2236. |
[12] |
汪志聪, 饶本强, 李印霞, 刘永定, 李敦海. 湖北枝江市石子岭水库蓝藻水华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0): 1875-1881. |
[13] |
徐宁, 孙树刚, 段舜山, 李爱芬, 张成武. 海洋微藻脲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实验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5): 689-693. |
[14] |
康伟, 王朝晖, 付永虎, 曹宇, 张玉娟. 大亚湾沉积物中浮游植物休眠体萌发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12): 1285-1290. |
[15] |
王志刚;刘文清*;张玉钧;殷高方;刘建国. 三维荧光光谱法分类测量水体浮游植物浓度[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2): 136-14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