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境承载力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模型及其应用 |
曾维华*,杨月梅 |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
|
|
摘要 为明确给出环境承载力的实质内涵“人类活动阈值”,利用不确定型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了区域环境承载力优化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北京市通州区进行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水环境容量是制约通州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通州新城规划》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目标与其“滨水宜居新城”目标相违,必须削减其人口与经济目标,2010 年和2020 年适度人口规模分别为44.88~50.39 万人和85.29~96.40万人;适度经济规模分别为132.57~182.02 亿元和862.9~1141.22 亿元.通过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通州新城规划》的三次产业结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2010 年和2020 年三次产业适度的结构分别为(6%~7%):(39%~43%):(51%~54%)与2%:(23%~30%):(68%~75%).为实现这些目标,对于高能耗、高水耗行业(造纸与化工等)应限制其发展,并逐步淘汰
|
|
关键词 :
环境承载力,
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方法,
适度人口与经济规模,
区域战略环境评价,
北京市通州区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杨静, 张仁铎, 翁士创, 余云军. 海岸带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增刊): 178-185. |
[2] |
徐琳瑜, 康鹏, 刘仁志. 基于突变理论的工业园区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方法[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6): 1127-1136. |
[3] |
王金南, 于雷, 万军, 徐毅.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6): 1147-1151. |
[4] |
赵 卫;刘景双*;苏 伟;窦晶鑫. 辽宁省辽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多目标规划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1): 73-77. |
[5] |
顾晓薇;王青;刘敬智;丁一;刘建兴. 环境压力指标及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3): 0-0. |
[6] |
冉圣宏;薛纪渝;王华东. 区域环境承载力在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18(ZK): 0-0. |
[7] |
曾维华;王华东;薛纪渝;叶文虎;关伯仁. 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在湄洲湾污染控制规划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18(ZK): 0-0. |
[8] |
唐剑武;叶文虎.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18(3): 0-0. |
[9] |
崔凤军;杨永慎. 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18(2): 0-0. |
[10] |
唐剑武;郭怀成;叶文虎. 环境承载力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初步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1997, 17(1): 0-0. |
[11] |
彭再德;杨凯;王云. 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 中国环境科学, 1996, 16(1): 0-0. |
[12] |
肖笃宁. 试论区域性环境影Ⅱ向评价的特点与主要内容[J]. 中国环境科学, 1991, 11(3):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