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强化生物除磷体系中的反硝化除磷 |
李勇智1;彭永臻1;王淑滢2;梁秀荣2 |
1.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2.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北京100022 |
|
|
|
摘要 采用SBR反应器,研究了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过程.结果表明,反硝化聚磷菌存在于传统的强化生物除磷体系中.厌氧段磷的释放和COD的消耗成线性关系.通过厌氧/好氧交替运行方式,反硝化聚磷菌在聚磷菌中的比例从13.3%上升到69.4%.稳定运行的厌氧/缺氧SBR反应器具有良好的强化生物除磷和反硝化脱氮性能,缺氧结束时体系中磷浓度小于1mg/L,除磷效率大于89%.
|
|
关键词 :
反硝化除磷,
缺氧吸磷,
反硝化聚磷菌,
聚磷菌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戴娴, 王晓霞, 彭永臻, 王淑莹. 进水C/N对富集聚磷菌的SNDPR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636-2643. |
[2] |
何理, 高大文. 基于反硝化聚磷菌的颗粒污泥的培养[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383-389. |
[3] |
王聪, 王淑莹, 张淼, 汪传新, 薛晓飞, 庞洪涛, 彭永臻. 硝化液回流比对A2/O-BCO工艺反硝化除磷特性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1): 2844-2850. |
[4] |
黄荣新, 陈泽涛, 刘钢, 骆其金, 邓伟光, 林伟仲. 反硝化聚磷菌的驯化富集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增刊): 43-48. |
[5] |
曾薇, 李博晓, 王向东, 白鑫龙, 彭永臻. MUCT短程硝化和反硝化除磷系统中Candidatus Accu- mulibacter的代谢活性和菌群结构[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7): 1298-1308. |
[6] |
田文德, 李伟光, 张卉, 郭旋. 两级生物选择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2): 221-225. |
[7] |
周明璟, 纪树兰, 崔丹红, 秦振平. 厌氧/好氧交替快速筛选聚磷菌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0): 1838-1844. |
[8] |
刘晖, 孙彦富, 贾晓珊, 李军, 周康群, 熊蒂程, 区向东. 一株非发酵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及其代谢模式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6): 958-964. |
[9] |
张志剑, 周林强, 李慧, 王行, 陈晓燕, 朱希, 徐心. 市政污水处理厂生物除磷运行效能与机理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12): 1614-1621. |
[10] |
张玉秀, 张伟伟, 薛涛, 支霞辉, 黄霞. 亚硝酸型反硝化除磷污泥驯化方式的比较[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5): 493-496. |
[11] |
蒋轶锋*;朱润晔;郑建军;王宝贞;陈建孟. 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工艺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12): 1094-1099. |
[12] |
陈洪斌;唐贤春;何群彪;屈计宁;高廷耀. 倒置AAO工艺聚磷微生物的吸磷行为[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27(1): 0-0. |
[13] |
王爱杰;吴丽红;任南琪;赵丹;鄢敏林. 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可行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5): 0-0. |
[14] |
李军;彭永臻;杨秀山;王宝贞;杨海燕. 序批式生物膜法反硝化除磷特性及其机理[J].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24(2):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