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亚湾日本星杆藻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王朝晖,齐雨藻,徐宁,陈菊芳 |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广东广州510632 ( |
|
|
摘要 研究了1997~1998年及1999和2000年春季大亚湾日本星杆藻(Asterionella japonica)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日本星杆藻是大亚湾浮游植物常见优势种类,可在全年温度范围(14~32.8℃)内形成数量高峰,并发生水华.日本星杆藻在1998年和2000年春季不常出现,但1999年春丰富的营养盐含量及它们之间合适的比值、多变的水温、稳定的盐度和晴朗的天气使日本星杆藻迅速生长,并发生了水华,最高细胞密度达5255cells/mL.水华消耗了大量的营养,水华期间DIN、DIP和Dsi分别下降了76.0%、69.7%和58.8%,而且营养元素的消耗特别是DIN的耗尽是水华消退的重要原因,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摄食也是水华消退的原因之一.
|
|
关键词 :
日本星杆藻,
大亚湾,
南海,
水华,
环境因子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王雪蕾, 王新新, 朱利, 马友华, 吴传庆, 王强, 冯爱萍, 陈敏鹏. 巢湖流域氮磷面源污染与水华空间分布遥感解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511-1519. |
[2] |
孙寓姣, 陈程, 丁爱中, 赵晓辉, 张惠淳. 官厅水库水质特征及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547-1553. |
[3] |
王皓冉, 陈永灿, 刘昭伟, 朱德军, 段亚飞. 牡丹江中游底栖动物分布及其与栖境因子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197-1204. |
[4] |
熊毅俊, 王朝晖, 王剑. 大亚湾浮游植物DNA指纹及其与群落结构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1038-1044. |
[5] |
白洁, 刘小沙, 侯瑞, 赵阳国, 高会旺. 南海南部海域浮游细菌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1): 2950-2957. |
[6] |
刘爱萍, 任秀文, 姜国强, 李开明, 陈中颖. 大亚湾海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增刊): 66-73. |
[7] |
萧洁儿, 曾凡棠, 张恒. 深圳市和惠州市在大亚湾海域排海系统的排口位置比选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增刊): 172-177. |
[8] |
王长友, 于洋, 孙运坤, 李洪利, 孔繁翔, 张民, 史小丽, 阳振. 基于ELCOM-CAEDYM模型的太湖蓝藻水华早期预测探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3): 491-502. |
[9] |
王清云, 甘居利, 陈海刚, 马胜伟, 张喆, 蔡文贵, 贾晓平. 南海北部沿岸牡蛎体内PCB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0): 1791-1798. |
[10] |
巫娟, 陈雪初, 孔海南, 安阳, 吴辰, 何圣兵. 光照度对水华鱼腥藻细胞比重与藻丝长度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5): 875-879. |
[11] |
徐宁, 王萌, 孙凯峰, 胡章喜, 段舜山. 有机氮对大亚湾亚历山大藻种群生长的促进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3): 504-509. |
[12] |
汪星, 郑丙辉, 刘录三, 王丽婧, 李利强, 黄代中. 洞庭湖典型断面底栖动物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2): 2237-2244. |
[13] |
田泽斌, 刘德富, 杨正健, 方小凤, 姚绪姣, 方丽娟.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夏季蓝藻水华成因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1): 2083-2089. |
[14] |
汪志聪, 饶本强, 李印霞, 刘永定, 李敦海. 湖北枝江市石子岭水库蓝藻水华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0): 1875-1881. |
[15] |
刘聚涛, 杨永生, 姜加虎, 高俊峰. 太湖蓝藻水华灾害风险分区评估方法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3): 498-50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