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湖底泥间隙水中金属离子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
王建军1,2;范成新1;张路1,2;朱育新1;郑超海3 |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08;3.河海大学 江苏南京21009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39 |
|
|
摘要 在太湖梅梁湾应用peeper(渗析膜式)技术获取底泥间隙水及近界面上覆水,对其中的溶解性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及与氧化还原等特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Mg元素外,自上覆水向下层底泥,Na、K、Ca、Sr、Ba含量逐渐减少,反映这些元素有自上覆水向底泥中扩散的趋势.其中,溶解态的Ca、Sr元素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994,n=30);氧化还原电位(Eh)对间隙水中Fe2+和Mn2+含量分布有显著影响,但近界面上Fe2+含量对氧化还原电位的突变略有滞后.
|
|
关键词 :
金属元素,
分布特征,
间隙水,
peeper(渗析膜式),
氧化还原电位,
太湖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陈俊, 李大鹏, 李勇, 黄勇, 袁怡, 李祥. 底泥扰动下藻类对不同形态磷在水体中分布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87-2793. |
[2] |
王西琴, 高伟, 张远. 基于控制单元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优化模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35-2842. |
[3] |
杜鹏瑞, 杜睿, 路则栋, 梁宗敏. 西藏那曲地区夏季降水中生物冰核的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1998-2006. |
[4] |
张又, 刘凌, 蔡永久, 尹洪斌, 高俊峰, 高永年. 太湖流域河流及溪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535-1546. |
[5] |
武晓飞, 李大鹏, 汪明, 王忍, 陈俊. 反复扰动下加藻对不同形态磷相互转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187-1196. |
[6] |
陈丹, 张冰, 曾逸凡, 张海平. 基于SWAT模型的青山湖流域氮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216-1222. |
[7] |
毕丽玫, 郝吉明, 宁平, 史建武, 施择, 徐晓峰. 昆明城区大气PM2.5中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659-667. |
[8] |
刘凯, 倪兆奎, 王圣瑞, 倪才英. 鄱阳湖不同高程沉积物中磷形态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856-861. |
[9] |
刘媛, 张彩香, 廖小平, 姚林林, 李佳乐, 刘敏, 徐亮, 罗茵文. 太原小店污灌区土壤壬基酚的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165-170. |
[10] |
赵巧华, 杭蓉蓉, 王玲, 秦泉. 夏季太湖水体势能异常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机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27-235. |
[11] |
陈超, 钟继承, 范成新, 申秋实, 刘成. 疏浚对湖泛的影响:以太湖八房港和闾江口水域为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2071-2077. |
[12] |
李振国, 王国祥, 马久远, 张佳, 欧媛. 马来眼子菜群丛对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872-1877. |
[13] |
何俊杰, 吴耕晨, 张国华, 王伯光, 毕新慧, 盛国英, 傅家谟. 广州雾霾期间气溶胶水溶性离子的日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107-1112. |
[14] |
黄凤兰, 张春林, 王伯光, 黄青. 电炉铁合金飞灰中金属和二噁英分布特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869-875. |
[15] |
杜芳芳, 杨毅, 刘敏, 陆敏, 于英鹏, 郑鑫, 刘营. 上海市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与源解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989-99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