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江口尖叶原甲藻赤潮消亡期叶绿素连续观测 |
李道季;曹勇;张经 |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62 |
|
|
摘要 通过对长江口赤潮发生水域水样叶绿素含量变化现场培养连续观测,发现2001年5月10日发生在长江口外羽状锋水域赤潮优势种为尖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 Schiller),其爆发高峰时,细胞密度达到7.1106~2.3107个/m3.该赤潮种具有持续期短,消亡期更短的特点.其高浓度的叶绿素含量经历一个白昼后,在凌晨迅速减低,叶绿素的平均衰减率为Rt=9.76mg/(Lmin),并由此证实赤潮藻体叶绿素已大量降解,失去了荧光活性.反映出在赤潮发生高峰时,由于水体营养盐和微营养盐被大量消耗,该赤潮种生长已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从而产生剧烈的生理反应,导致大量藻体快速消亡.
|
|
关键词 :
赤潮,
尖叶原甲藻,
叶绿素,
长江口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李志军, 李润玲, 王自磐, Christian Haas, Gehard Dieckmann. 南极春季海冰物理对叶绿素控制作用的统计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13-2819. |
[2] |
郭亮亮, 周维成, 周起超, 李根保. 光照强度和磷浓度对寡枝刚毛藻生长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153-2159. |
[3] |
张睿, 王广军, 李志斐, 郁二蒙, 夏耘. 枯草芽孢杆菌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14-1821. |
[4] |
邢建伟, 线薇微, 绳秀珍. 春、冬季长江口颗粒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及输运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380-2386. |
[5] |
唐峰华, 靳少非, 张胜茂, 崔雪森, 伍玉梅, 刘健, 黄洪亮.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要素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2093-2100. |
[6] |
贾晓燕, 刘聪, 储昭升, 庞燕, 胡小贞. 氮磷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产生土嗅素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1026-1030. |
[7] |
李磊, 蒋玫, 王云龙, 袁骐, 徐国栋, 沈新强.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烃污染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3): 752-757. |
[8] |
王林, 吴纯德, 倪木子, 郭惠芬, 梁国健, 熊茹思. 硅藻土强化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 156-160. |
[9] |
苑志华, 汤晓琳, 白炎青, 唐婷, 于昌平. 纳米银对小球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8): 1468-1473. |
[10] |
王银平, 赵勇, 曾庆飞, 孙明波. 杂食性鱼类排泄物中藻类光能活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3): 524-529. |
[11] |
金小伟, 查金苗, 王子健, 滕恩江, 吕怡兵. 氯酚类化合物对紫背浮萍生长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2): 2257-2261. |
[12] |
高硕晗, 陈静, 司政, 沈珍瑶. 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口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1): 2062-2068. |
[13] |
李绪录, 张军晓, 周毅频, 夏华永, 梁佩喜. 2000~2010年大鹏湾溶解有机氮的时空分布[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0): 1799-1807. |
[14] |
夏钰妹, 孙雪, 徐年军, 钱伟. a-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抑制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5): 880-885. |
[15] |
段炼, 杜耀, 陆秋琳, 蔡卫丹, 方治国, 刘惠君. 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5): 886-89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