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监测大气二氧化硫树种的筛选及其应用* |
张西萍 李敏 罗钟梅 |
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兰州 |
|
|
摘要 根据不同植物吸收SO<sub>2</sub>的能力和植物对硫累积能力的差异,筛选出叶片含硫量与大气SO<sub>2</sub>污染程度有密切相关的树种,用于监测和评价城市大气SO<sub>2</sub>污染方面的研究。在大气SO<sub>2</sub>间歇瞬时监测的结果与树木叶片含硫量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碱片法(碱性玻璃纤维滤膜法),用它监测一定时间内大气中硫化物(主要是SO<sub>2</sub>)的积累值与周期树木叶片硫累积值进行相关分析。由于大气与树木叶片的采样是同步进行,因此所得结果较接近实际。
|
|
关键词 :
植物,
吸收,
累积,
二氧化硫,
监测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陈静, 杨鹏, 韩军彩, 钤伟妙. 基于高分辨率MARGA数据分析石家庄PM2.5成分谱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594-2604. |
[2] |
宋伦, 宋广军, 王年斌, 赵海勃, 田金, 杨爽, 杜静. 辽东湾网采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胁迫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64-2771. |
[3] |
周春艳, 厉青, 何颖霞, 王中挺, 陈辉, 张丽娟, 毛慧琴, 余超. 山东省近10年对流层NO2柱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281-2290. |
[4] |
李友平, 刘慧芳, 周洪, 范忠雨, 张智胜, 邹长武. 成都市PM2.5中有毒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225-2232. |
[5] |
生贺, 于锦秋, 刘登峰, 董军. 乳化植物油强化地下水中Cr(VI)的生物地球化学还原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693-1699. |
[6] |
杨文斌, 李阳, 孙共献. 穗花狐尾藻对外源15N在水-沉积物界面迁移转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55-1862. |
[7] |
李如忠, 董玉红, 钱靖. 基于TASCC的典型农田溪流氨氮滞留及吸收动力学模拟[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502-1510. |
[8] |
秦怡雯, 钱瑜, 荣婷婷. 基于大气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布点选址优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056-1064. |
[9] |
朱爱萍, 陈建耀, 江涛, 高磊, 陈怡东, 钟金龙. 北江流域横石河-翁江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506-515. |
[10] |
李佐琛, 段洪涛, 张玉超, 邵世光, 马荣华. 藻源型湖泛发生过程水色变化规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524-532. |
[11] |
王振红, 罗专溪, 车霏霏, 严雅萌, 颜昌宙. 不同磷水平下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的吸收和净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533-538. |
[12] |
孔祥龙, 叶春, 李春华, 张来甲, 李永峰. 苦草对水-底泥-沉水植物系统中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539-549. |
[13] |
张玉凤, 田金, 杨爽, 李爱, 王年斌. 大连湾海域营养盐时空分布、结构特征及其生态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36-243. |
[14] |
周慧敏, 冯剑丰, 朱琳, 李文娇. 温度、光照和磷酸盐脉冲输入对三角褐指藻的交互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44-250. |
[15] |
林武辉, 陈立奇, 何建华, 马豪, 曾志, 曾实.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海洋放射性监测进展[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69-27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