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 |
王淑兰1;张远航1;钟流举2;李金龙1;于群2 |
1.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100871;2.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510045 |
|
|
摘要 以2002年源排放清单、气象资料和空气质量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CALPUFF模拟系统,通过数值模拟及对排放源现状分析,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内城市之间污染物相互输送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了不同城市空气污染影响因素的差异,定量给出了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贡献.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间污染相互作用显著,其中广州是最典型的与周边发生显著相互作用的城市之一.
|
|
关键词 :
空气污染,
相互影响,
受体模型,
来源解析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刘璇, 朱彬, 侯雪伟, 陈烨鑫, 李锋, 康汉青, 高晋徽. 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资料的霾过程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641-651. |
[2] |
廖志恒, 孙家仁, 范绍佳, 吴兑, 任明忠, 周健. 2006~2012年珠三角地区空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329-336. |
[3] |
张宜升, 张厚勇, 栾胜基, 曾立武, 何凌燕, 黄晓锋, 吴健生. 生物质露天焚烧及家庭燃用的多环芳烃排放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387-395. |
[4] |
张莹, 邵毅, 王式功, 尚可政, 王金艳, 李旭, 康延臻. 北京市空气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数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401-2407. |
[5] |
尤佳红, 束炯, 陈亦君, 段玉森. 基于MOS的杭州秋冬季空气污染预报和霾诊断[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660-1666. |
[6] |
黄婧, 郭新彪. 交通相关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592-1598. |
[7] |
程晓梅, 刘永红, 陈泳钊, 黄建彰, 黄晶. 珠江三角洲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协同效应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599-1606. |
[8] |
陈烨鑫, 朱彬, 尹聪, 侯雪伟, 王红磊, 康汉青, 刘晓慧. 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苏皖两省一次空气污染过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827-836. |
[9] |
瞿明凯, 李卫东, 张传荣, 黄标, 胡文友. 基于受体模型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土壤镉污染源解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5): 854-860. |
[10] |
陶燕, 羊德容, 兰岚, 王洪新, 王式功. 兰州市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人数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 175-180. |
[11] |
黄晓娴, 王体健, 江飞. 空气污染潜势-统计结合预报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8): 1400-1408. |
[12] |
郑山, 王敏珍, 王式功, 陶燕, 尚可政. 大气污染物对兰州心脑血管疾病住院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7): 1182-1187. |
[13] |
吴兑, 吴晟, 李菲, 陈欢欢. 粗粒子气溶胶远距离输送造成华南严重空气污染的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4): 540-545. |
[14] |
朱坦, 吴琳, 毕晓辉, 薛永华, 冯银厂.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受体模型优化技术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7): 865-870. |
[15] |
苏蓉, 史凯, 黄正文, 刘春琼, 艾南山, 王侯. 基于自组织临界的上海PM10污染预警与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7): 888-89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