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亚城市景观变化的监测研究 |
王家骥;舒俭民;高吉喜;菅小东;柳若安;张林波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所 北京100012 |
|
|
摘要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环境保护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采用了遥感技术,对三亚城市景观中不同景观组分的优势度值和边界形状等空间结构指标,对林木覆盖率和生物量等景观稳定状况指标进行了监测,同时配合了典型采样和勘测等地面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体系和Sanya-Landscape信息系统,对三亚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准确地反映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特征,为三亚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证明,本研究采用的指标及指标的采集方法是区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有效手段。
|
|
关键词 :
城市,
景观变化,
监测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陈静, 杨鹏, 韩军彩, 钤伟妙. 基于高分辨率MARGA数据分析石家庄PM2.5成分谱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594-2604. |
[2] |
周春艳, 厉青, 何颖霞, 王中挺, 陈辉, 张丽娟, 毛慧琴, 余超. 山东省近10年对流层NO2柱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281-2290. |
[3] |
杨娜, 何品晶, 吕凡, 章骅, 邵立明. 我国填埋渗滤液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及估算方法构建[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452-2459. |
[4] |
张晓瑞, 贺岩丹, 方创琳, 王振波. 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测度分区与调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200-2208. |
[5] |
张舒婷, 李晓燕, 陈思民. 贵阳市不同空间高度灰尘和重金属沉降通量[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630-1637. |
[6] |
秦怡雯, 钱瑜, 荣婷婷. 基于大气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布点选址优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056-1064. |
[7] |
常风民, 王启宝, SEGUN Giwa, 贾晋炜, 王凯军. 城市污泥两段式催化热解制合成气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804-810. |
[8] |
闫佰忠, 肖长来, 刘泓志, 危润初, 梁秀娟. 吉林市城区土地利用对地下水污染空间分布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934-942. |
[9] |
李琦, 银燕, 顾雪松, 袁亮, 孔少飞, 江琪, 陈魁, 李力. 南京夏季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和云凝结核的观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337-346. |
[10] |
钱敏蕾, 徐艺扬, 李响, 蔡芫镔, 谢玉静, 王祥荣. 上海市城市化进程中热环境响应的空间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624-633. |
[11] |
邹天森, 张金良, 陈昱, 王慢想, 潘丽波, 王先良, 魏复盛. 中国部分城市空气环境铅含量及分布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3-32. |
[12] |
庞军, 吴健, 马中, 梁龙妮, 张婷婷. 我国城市天然气替代燃煤集中供暖的大气污染减排效果[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55-61. |
[13] |
郭汝阳, 陈云敏, 李育超, 詹良通, Beaven R P. 考虑pH值和挥发性脂肪酸影响的填埋城市固废厌氧降解模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147-156. |
[14] |
林武辉, 陈立奇, 何建华, 马豪, 曾志, 曾实.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海洋放射性监测进展[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69-276. |
[15] |
蔡博峰. 中国4个城市范围CO2排放比较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439-24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