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吸附特征与其结构关系 |
陈勇生,闫姝,孙启俊,金朝晖 |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 天津300071 |
|
|
摘要 选用经处理过的盐泽螺旋藻为吸附剂,研究其对10种酚类化合物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盐泽螺旋藻对苯酚、邻苯二酚、对苯二酚、邻氨基酚、对氯酚和2,4-二氯酚6种酚均有不同程度的吸附,用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描述时,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该6种酚的吸附常数k的对数值与其分子连接性指数(2Xv)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盐泽螺旋藻对其余4种酚(邻甲酚、间羟基酚、间氨基酚、间乙酰氨基酚)均不产生吸附。
|
|
关键词 :
盐泽螺旋藻,
生物吸附,
酚类化合物,
分子连接性指数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刘新, 冷言冰, 谷仕艳, 张遵真. 油菜秸杆外壳对水溶液中六价铬的吸附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740-1748. |
[2] |
陈雄, 韦祎旸, 李辉信, 梁明祥, 徐莉. 附着剑菌对三氯联苯的吸附及降解机制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23-1428. |
[3] |
李国新, 张丹丹, 颜昌宙, 薛培英. 轮叶黑藻对铅的吸附特征及生物吸附机理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8): 1327-1333. |
[4] |
杨伟明, 黄海伟, 郑舒冉, 王文峰, 曹理想, 张仁铎. 毛木耳子实体对Ni(II)生物吸附的优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8): 1334-1340. |
[5] |
郑文钗;辛宝平*;甘雅玲;李长平. 草酸青霉生长菌体对络铜活性染料吸附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2): 142-146. |
[6] |
涂响;曾光明;陈桂秋;黄国和. 香菇培养基废料吸附水体中Pb2+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ZK): 0-0. |
[7] |
沈薇;杨树林;李校堃;;袁辉;;高力虎. 木霉(Trichoderma sp.)HR-1活细胞吸附Pb(Ⅱ)的机理[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1): 0-0. |
[8] |
陈海荣;朱利中;杨坤;葛飞;陈宇云. 钱塘江水系中酚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及污染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6): 0-0. |
[9] |
曾阿妍;颜昌宙;金相灿;王圣瑞;马小凡. 金鱼藻对Cu2+的生物吸附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6): 0-0. |
[10] |
叶锦韶;尹华;彭辉;张娜. 高效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铬废水[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2): 0-0. |
[11] |
肖继波;胡勇有;田静. 活性艳蓝KN-R的生物吸附脱色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24(1): 0-0. |
[12] |
牛军峰;余刚;施玮. 苯酚类化合物光解量子产率与结构性质的定量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24(1): 0-0. |
[13] |
荚荣;裴明军;史银;黄汝多;肖亚中. 真菌(Aspergillus sp.)吸附Cu2+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3, 23(3): 0-0. |
[14] |
何菲*;袁星;程香菊;郭亚萍;赵元慧. 酚类化合物好氧生物降解的QSBR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1, 21(2): 0-0. |
[15] |
解静芳;吴弢;潘绍先;王军锋;李翠青. 气相色谱法估算多环芳烃半数致死浓度[J].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20(1):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