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毒物冲击负荷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影响 |
戴友芝1;施汉昌2;钱易2 |
1.湘潭大学环境工程系 湖南湘潭411105;2.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北京100084 |
|
|
摘要 在16.2L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中,以五氯酚钠配水进行了毒物冲击负荷试验当进水COD为1100~1200mg/L,HRT为24h时,连续两大投加五氯酚钠 17.72、17.48mg/L,再以 1~2mg/L连续进水结果表明,ABR具有较强的抗毒物冲击自助,反应器后段 COD去除率在第6d可基本恢复到冲击前水平,整个系统活性恢复约需4周仲击负荷后系统微生物依次经历明显被抑制的阶段及其代谢活性恢复的阶段用COD去除率比值和CODvfa与CODfilt值可以表征系统恢复的历程
|
|
关键词 :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
厌氧消化,
五氯酚钠,
毒物冲击负荷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刘阳, 彭永臻, 韩玉伟, 马文锦, 曾薇. 游离氨对热水解联合中温厌氧消化处理剩余污泥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650-2657. |
[2] |
吴鹏, 陆爽君, 徐乐中, 刘捷, 沈耀良. ABR耦合间歇曝气M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658-2663. |
[3] |
万松, 李永峰. 2-CSTRs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在不同乙醇回收率下的联合产能[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027-2032. |
[4] |
尹福斌, 李子富, 王冬泠, 白晓凤. 加碱预处理对致病微生物去除效果及动力学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196-203. |
[5] |
王佳明, 蒋建国, 宫常修, 张玉静, 李梦露. 超声波预处理对餐厨垃圾产VFAs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207-1211. |
[6] |
吕凡, 蔡涛, 朱敏, 何品晶. 蔬菜类废物两相厌氧消化水解酸化相颗粒降解规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0): 2610-2616. |
[7] |
何品晶, 胡洁, 吕凡, 诸一殊, 邵立明. 含固率和接种比对叶菜类蔬菜垃圾厌氧消化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 207-212. |
[8] |
郑国臣, 李建政, 昌盛, 张照韩, 官涤, 金羽, 郭静波, 卢海凤. ABR发酵系统运行特性及产氢效能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 75-81. |
[9] |
符波, 王燕, 姜谦, 陈燕, 刘和. 污泥厌氧消化和后续处理中沙门氏菌杀灭及VBNC发生[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 103-110. |
[10] |
陈广银, 鲍习峰, 叶小梅, 常志州, 李玉春, 周立祥. 堆肥预处理对麦秸与奶牛废水混合物厌氧产沼气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 111-117. |
[11] |
彭绪亚, 洪俊华, 贾传兴, 梅冰, 邸玉翠, 王璐. 磷酸酯酶活性对餐厨垃圾单相厌氧消化抑制的预警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3): 541-546. |
[12] |
吴云, 张代钧. 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速率经验模型的修正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5): 789-794. |
[13] |
刘风华, 宋永会, 宋存义, 曾萍, 彭剑峰, 邱光磊.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难降解黄连素废水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4): 591-596. |
[14] |
郭燕锋, 李东, 孙永明, 孔晓英, 王德汉, 袁振宏. 梧州市生活垃圾高固体厌氧发酵产甲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3): 412-416. |
[15] |
何品晶, 李磊, 郝丽萍, 吕凡, 邵立明. 气体分离循环对高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2): 245-25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