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纳滤膜净化受污染地下水的效能与膜污染特性 |
薛罡1;何圣兵2;刘亚男1 |
1.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200051;2.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200240 |
|
|
摘要 分别建立了以活性炭、锰砂及石英砂过滤为预处理的纳滤膜组合工艺系统净化受污染地下水.以活性炭为预处理的纳滤膜通量衰减速率最小[0.0592L/(m2·h2)],说明由地下水中有机物造成的纳滤膜污染作用明显大于铁、锰及硬度引起的无机污染;预处理出水经终端纳滤膜处理后,地下水中COD、UV254等有机物综合指标去除率达50%以上,并能保留水中的部分矿质元素,而且经终端纳滤膜处理后地下水中的有机物种类减少了28种,同时色谱总峰面积减少了94.6%;结合扫描电镜、色质联机及傅立叶红外-拉曼光谱分析,主要有26种烃类、苯类、醛类等有机物污染物附着在膜上,无机污染物则以CaCO3和CaSO4成分为主.
|
|
关键词 :
地下水,
纳滤,
膜,
膜污染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吴鹏, 陆爽君, 徐乐中, 刘捷, 沈耀良. ABR耦合间歇曝气M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658-2663. |
[2] |
刘佳露, 卢伟, 张凤君, 苏小四, 朱永娟, 李仁声, 吕聪. 活化过硫酸盐氧化地下水中苯酚的动力学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677-2681. |
[3] |
韩智勇, 许模, 刘国, 程诚. 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物识别与质量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43-2852. |
[4] |
王朝朝, 李思敏, 郑照明, 李军. 污泥浓缩过程下膜生物反应器的生物特性与膜渗透性评估[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367-2374. |
[5] |
肖传宁, 卢文喜, 安永凯, 顾文龙, 赵莹. 基于两种耦合方法的模拟-优化模型在地下水污染源识别中的对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393-2399. |
[6] |
生贺, 于锦秋, 刘登峰, 董军. 乳化植物油强化地下水中Cr(VI)的生物地球化学还原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693-1699. |
[7] |
于喜鹏, 宋绵, 张文静. 污染源半定量化的地下水有机污染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709-1718. |
[8] |
马惠君, 黄帅, 刘和, 陈兴春, 刘宏波, 白杰. 自生动态膜分离厌氧产酸污泥效果与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780-1785. |
[9] |
王磊, 田莉, 苗瑞, 王旭东, 吕永涛. 水质条件对膜-羧基官能团之间微观作用力的影响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03-1409. |
[10] |
高靖伟, 赫婷婷, 程翔, 封莉, 张立秋. EGSB-MBR组合工艺处理糖蜜发酵废水效能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16-1422. |
[11] |
何小松, 席北斗, 张鹏, 高如泰, 李丹, 张慧. 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成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862-870. |
[12] |
闫佰忠, 肖长来, 刘泓志, 危润初, 梁秀娟. 吉林市城区土地利用对地下水污染空间分布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934-942. |
[13] |
刘博, 肖长来, 梁秀娟, 张静, 盛红勋. 吉林市城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源识别及空间分布[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457-464. |
[14] |
张楠, 初里冰, 丁鹏元, 王星, 杨琦, 王建龙. A/O生物膜法强化处理石化废水及生物膜种群结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80-86. |
[15] |
张淼, 彭永臻, 王聪, 汪传新, 薛晓飞, 庞洪涛. 三段式硝化型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的启动及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101-10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