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菲的臭氧不完全氧化及其影响 |
吴迪;王建龙;皮运正 |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北京100084 |
|
|
摘要 为了考察生化法代替部分臭氧氧化的可能,对菲进行了臭氧不完全氧化研究.采用液相色谱和紫外光谱观察了氧化过程和中间产物的变化,并且测定了中间产物水溶液的总有机碳浓度(TOC)和中间产物对活性污泥氧吸收速率(OUR)的影响.结果表明,菲被臭氧氧化的同时,有中间产物生成;臭氧可以与中间产物反应,但是难以使之矿化;臭氧氧化改善了菲的可生化性.臭氧氧化结合生物降解,有望成为兼顾经济性与效率的处理废水中菲的方法.
|
|
关键词 :
臭氧,
菲,
氧吸收速率(OUR)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王刚, 魏巍, 米同清, 王澎涛, 栾英男, 程水源, 李国昊, 李松. 典型工业无组织源VOCs排放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1957-1964. |
[2] |
周广强, 耿福海, 许建明, 谢英, 彭丽, 陈敏, 铁学煕. 上海地区臭氧数值预报[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601-1609. |
[3] |
赵辰航, 耿福海, 马承愚, 陈勇航, 毛晓琴. 上海地区光化学污染中气溶胶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356-363. |
[4] |
金鑫, 金鹏康, 孔茜, 白雪, 王晓昌. 基于PARAFAC分析的二级出水DOM臭氧化特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427-433. |
[5] |
刘芳蕾, 张冬, 吕锡武.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运行中产生溴酸盐的可能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299-2305. |
[6] |
杨文夷, 李杰, 陈焕盛, 王自发, 胡波, 宋涛, 李健军. 东亚边界层臭氧时空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633-1641. |
[7] |
刘冰, 古励, 余国忠, 翟慧敏, 赵承美. 臭氧/活性炭协同作用去除二级出水中DON[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740-1748. |
[8] |
梁永贤, 尹魁浩, 胡泳涛, 刘宝章, 廖汝娥, 颜敏. 深圳地区臭氧污染来源的敏感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390-1396. |
[9] |
张静, 杨忆新, 马军, 汤黎. CoOx-TiO2催化臭氧氧化草酸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457-1462. |
[10] |
郑晓英, 王俭龙, 李鑫玮, 田文静, 李魁晓. 臭氧氧化深度处理二级处理出水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159-1165. |
[11] |
郭建宁, 陈磊, 张锡辉, 王凌云, 陶益, 盛德洋. 臭氧/陶瓷膜对生物活性炭工艺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3): 697-704. |
[12] |
王占山, 李云婷, 陈添, 张大伟, 孙峰, 王欣, 郇宁, 潘丽波. 北京城区臭氧日变化特征及与前体物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001-3008. |
[13] |
邱松凯, 范举红, 黄开坚, 陈新芳, 陈泽枝, 文晓刚, 刘锐, 陈建孟, 陈吕军. 臭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垃圾焚烧渗滤液可行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0): 2513-2521. |
[14] |
姚青, 韩素芹, 蔡子颖, 王佳. 2012年夏季天津城区BTEX污染特征与臭氧潜势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5): 793-798. |
[15] |
包桂奇, 倪进治, 魏然, 杨柳明. 土壤不同有机质组分对菲的吸附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5): 861-86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