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球菌对铜绿微囊藻的裂解动力学 |
裴海燕1;胡文容2;曲音波1;李小彩2 |
1.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济南250061;2.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济南250061 |
|
|
摘要 对P15菌株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的裂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叶绿素含量为0~900μg/L时,P15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裂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初始菌浓度对裂解速率有显著的影响,初始菌浓度高,裂解速度快,在菌株浓度为4.8×105、4.8×106、2.4×107个/mL的条件下,P15菌的裂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765、0.1010和0.2392.
|
|
关键词 :
红球菌,
铜绿微囊藻,
裂解,
动力学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古励, 郭显强, 丁昌龙, 何强, 单志俊. 藻源型溶解性有机氮的产生及不同时期藻类有机物的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45-2753. |
[2] |
吴菲, 郑佩, 秦昉, 白波, 王洪伦, 索有瑞. TiO2@酵母微球吸附废水中的荧光增白剂-VBL及再生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342-2350. |
[3] |
戈明亮, 王雁武, 陈萌. 麦羟硅钠石对水中Zn2+的吸附性能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065-2071. |
[4] |
张睿, 王广军, 李志斐, 郁二蒙, 夏耘. 枯草芽孢杆菌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14-1821. |
[5] |
陈子方, 焦维琦, 白静, 赵勇胜, 杜鹏程. 没食子酸还原六价铬反应动力学规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391-1396. |
[6] |
方华, 孙宇心, 于江华, 方若雨, 荆洁. 腐殖酸对水中多壁碳纳米管凝聚特性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10-1415. |
[7] |
李江, 刘云国, 曾光明, 祝志林, 蔡晓曦, 刘少博, 尹怡诚, 柳思勉, 胡新将, 谭小飞. 荸荠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74-1479. |
[8] |
李如忠, 董玉红, 钱靖. 基于TASCC的典型农田溪流氨氮滞留及吸收动力学模拟[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502-1510. |
[9] |
向斯, 刘世昌, 赵以军, 程凯. pH值及黏土密度对壳聚糖改性絮凝剂除藻效果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520-1525. |
[10] |
黄海, 蒋建国, 肖叶, 宋迎春. 碱催化脱氯技术处理氯代新POPs研究及示范工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149-1155. |
[11] |
张露, 黄莹莹, 陈雪初, 彭欣, 顾世勇. 电厂温排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模拟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181-1186. |
[12] |
王杰, 刘成, 朱浩强, 陈卫. 太阳光催化氧化工艺对藻源含氮有机物的降解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792-796. |
[13] |
张宇坤, 王淑莹, 董怡君, 顾升波, 彭永臻. NaCl盐度对氨氧化细菌活性的影响及动力学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465-470. |
[14] |
王振红, 罗专溪, 车霏霏, 严雅萌, 颜昌宙. 不同磷水平下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的吸收和净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533-538. |
[15] |
尹福斌, 李子富, 王冬泠, 白晓凤. 加碱预处理对致病微生物去除效果及动力学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196-20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