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铜对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
张文清,海春旭,龚书明 |
|
第四军医大学军队卫生学教研室 西安710032 |
|
摘要 观察了铜(CuSo4)在离体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模型中的反应性及对在体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中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离体模型中25、50μmol铜对Vc/Fe2+及ADP/Fe2+激发的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有抑制作用;在体内实验中5、10,20ppm铜灌胃可使大鼠肝匀浆及微粒体中丙二醛含量明显减少,且有剂量依从性,但同时高铜组仍出现铜中毒的病理改变。实验提示,本实验条件下铜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与给铜剂量、实验模型有关,而铜的抗氧化机制与Cu,Zn-SOD活性提高无关。
|
|
关键词 :
铜,
抗氧化作用,
微粒体模型
|
Abstract: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古励, 郭显强, 丁昌龙, 何强, 单志俊. 藻源型溶解性有机氮的产生及不同时期藻类有机物的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45-2753. |
[2] |
李芳芳, 潘容, 张偲, 王江涛. 纳米铜粉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874-2880. |
[3] |
张睿, 王广军, 李志斐, 郁二蒙, 夏耘. 枯草芽孢杆菌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814-1821. |
[4] |
李江, 刘云国, 曾光明, 祝志林, 蔡晓曦, 刘少博, 尹怡诚, 柳思勉, 胡新将, 谭小飞. 荸荠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74-1479. |
[5] |
刘涛, 向垒, 余忠雄, 莫测辉, 李彦文, 赵海明, 蔡全英, 李慧. 水稻幼苗对纳米氧化铜的吸收及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80-1486. |
[6] |
向斯, 刘世昌, 赵以军, 程凯. pH值及黏土密度对壳聚糖改性絮凝剂除藻效果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520-1525. |
[7] |
张露, 黄莹莹, 陈雪初, 彭欣, 顾世勇. 电厂温排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模拟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181-1186. |
[8] |
刘双柳, 施春红, 牛红云, 蔡亚岐, 赵晓丽, 吴丰昌, 周北海. 纳米铜复合材料催化还原染料废水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764-769. |
[9] |
王杰, 刘成, 朱浩强, 陈卫. 太阳光催化氧化工艺对藻源含氮有机物的降解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792-796. |
[10] |
王振红, 罗专溪, 车霏霏, 严雅萌, 颜昌宙. 不同磷水平下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的吸收和净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533-538. |
[11] |
刘铮, 白英, 刘琴, 王厚成, 南忠仁. 熟污泥改性黄土对铜的吸附解吸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306-2312. |
[12] |
胡学伟, 李姝, 荣烨, 李媛. 不同EPS组成生物膜对Cu2+吸附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749-1753. |
[13] |
周贝, 毕永红, 胡征宇. 温度对铜绿微囊藻细胞浮力的调控机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847-1854. |
[14] |
李祥, 黄勇, 刘福鑫, 袁怡, 陈钟姮, 丁敏. 铜、锌离子对厌氧氨氧化污泥脱氮效能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924-929. |
[15] |
王小庆, 李菊梅, 韦东普, 陈世宝, 马义兵, 黄占斌. 土壤中铜生态阈值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445-45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