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砷对人血淋巴细胞转化及DNA合成的效应 |
孟紫强,孟华千 |
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系 太原030006;山西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太原030012 |
|
|
摘要 无机砷化合物(亚砷酸钠和砷酸钠)对未致敏人血淋巴细胞的转化和DNA合成是双相性的,即在低浓度下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而在较高浓度下抑制淋巴细胞的转化。人血淋巴细胞具有自发的DNA合成作用,低浓度的砷对这种自发DNA合成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砷则有抑制作用。人血淋巴细胞与砷连续接触3天以后,其转化过程便被诱发;连续接触砷6天以后,转化过程受砷的刺激达到最大;细胞与砷接触时间愈长,具最大刺激效应的砷浓度就愈低。三价砷较五价砷的效应强。
|
|
关键词 :
砷,
淋巴细胞转化,
DNA合成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冯彦房, 薛利红, 杨梖, 孙海军, 何世颖, 杨林章. 载镧生物炭的优化制备及其对水体中砷的吸附[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433-2441. |
[2] |
王振红, 罗专溪, 车霏霏, 严雅萌, 颜昌宙. 不同磷水平下铜绿微囊藻对砷酸盐的吸收和净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533-538. |
[3] |
孙红丽, 马峰, 刘昭, 刘志明, 王贵玲, 男达瓦. 西藏高温地热显示区氟分布及富集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51-259. |
[4] |
崔敬轩, 闫大海, 李丽, 王琪. 水泥窑共处置过程中砷挥发特性及动力学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498-1504. |
[5] |
汪峰, 类成霞, 蒋瑀霁, 陈长青, 孙波. 长江中下游两种典型水稻土微生物对砷污染的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1): 2931-2941. |
[6] |
卢聪, 李青青, 罗启仕, 刘莉莉, 张长波. 场地土壤中有效态砷的稳定化处理及机理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2): 298-304. |
[7] |
许效天, 霍林, 左叶颖, 霍聪, 盛络毅, 翟建平. 铝改性粉煤灰漂珠吸附水溶液中砷的性能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8): 1300-1305. |
[8] |
陈维芳, 程明涛, 张道方, 顾雪琼. 有机酸-铁改性活性炭去除饮用水中的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6): 910-915. |
[9] |
吴萍萍, 曾希柏. 人工合成铁、铝矿对As(V)吸附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4): 603-610. |
[10] |
李明玉, 马培培, 曹刚, 王建平, 任刚, 宋琳. 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饮用原水中的As(III)[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3): 345-348. |
[11] |
毛广运, 杨佐鹏, 任春生, 叶晓蕾, 王怡, 郭小娟. 环境砷中毒人群皮肤损害与DNA氧化损伤的关联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1): 99-103. |
[12] |
戴明新;赵玉杰;白志鹏;李野;傅学起. 序贯高斯法模拟新沂、东海农业区土壤砷空间变异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27(2): 0-0. |
[13] |
陈维平;李仲英;边可君;杨霞;陈范才 . 湿式提砷法在处理工业废水及废渣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1999, 19(4): 0-0. |
[14] |
修瑞琴;许永香;高世荣;任改英;付迎春. 砷与镉、锌离子对斑马鱼的联合毒性实验[J].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18(4): 0-0. |
[15] |
吴华;吴福全;李绍南. 纵向塞曼恒温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连续测定环境水中痕量元素镉、砷、铜、铅[J].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18(4):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