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2种化学物和紫外线对λDNA的遗传毒性分析 |
曹阳**,张林,刘雁雨,曹佳,杨录军,卓鉴波,许莉萍 |
西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630716,第三军医大学卫防系分子毒理室 重庆630038,中山大学生物工程中心 广州510275,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 广州510642 |
|
|
摘要 采用具有遗传毒性的受试化学物处理λDNA后,经体外包装,形成噬菌体颗粒,感染宿主菌LE392,噬菌斑发生率将显著降低。用这一方法对22种化学物和紫外线测试的结果表明,丝裂霉素C等13种受试化学物和紫外线对λDNA具有遗传毒性。根据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凝胶电泳分析的结果认为,丝裂霉素C(MMC)、甲基磺酸乙酯(EMS)和9-氨基吖啶(9-AA)对λDNA的遗传毒作用机理,可能是它们分别造成了λDNA分子发生随机断裂、DNA交联和在碱基热点上结合的移码突变。
|
|
关键词 :
λDNA,
诱变剂,
遗传毒性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洛昊, 梁斌, 马明辉, 张振冬, 张志峰. 彗星实验检测渤海主要入海河流遗传毒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 161-165. |
[2] |
邵鹏, 刘锐, 袁星, 蔡强, 陈吕军, 范筱京, 张经华. 太湖周边典型区域水体污染的遗传毒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增刊): 19-23. |
[3] |
王伟琴, 金永堂, 吴斌, 孙肖瑜, 庞晓露, 王静. 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的遗传毒性与健康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4): 468-476. |
[4] |
马永鹏, 王燕, 朱祥伟, 刘树深, 刘堰. 基于SCGE的五氯酚对稀有鮈鲫DNA损伤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2): 269-274. |
[5] |
骆坚平;马 梅;王东红;饶凯锋;王子健*. 天津典型河流沉积物潜在毒性的离体生物效应评价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28(11): 968-973. |
[6] |
乔敏;王春霞;黄圣彪;王子健. 太湖梅梁湾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2): 0-0. |
[7] |
肖乾芬;戴玄吏;王晓栋;王连生. 取代苯对人体细胞的定量结构—遗传毒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1): 0-0. |
[8] |
丁文兴;聂岚;朱惠刚. 非程序DNA合成试验检测长江水质的遗传毒性[J]. 中国环境科学, 1995, 15(4): 0-0. |
[9] |
李杰;刘春生;王福琳;铃木勇司;清水英佑. 氟化物对动植物染色体毒作用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4, 14(2): 0-0. |
[10] |
曹阳** 曹佳 许莉萍. 硫酸铜和亚硫酸氢钠对λDNA的遗传毒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3, 13(5): 0-0. |
[11] |
张治平 丁恬 王福琳. 亚砷酸钠致整体动物DNA合成抑制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3, 13(4): 0-0. |
[12] |
韩发彬 王福琳 丁恬 袁晓艳. 用Ames试验和SOS显色试验对污染河水及沿岸井水的遗传毒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1, 11(4): 0-0. |
[13] |
王文基 陆寿珍 王爱玲 陈伯忠 冯霄. 黄浦江水中化学污染物分析与生物遗传毒性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0, 10(6): 0-0. |
[14] |
陈秉枫 夏瑞明 龚太平 陈国松 丁钟华. 120名焦化厂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率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0, 10(2): 0-0. |
[15] |
朱甦天 徐晋麟 李煜照 朱心武 沈淑瑜 吴国风 李少武. 氯乙烯污染对人体遗传毒性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89, 9(6): 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