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含硫酸盐高浓度有机废水酸化规律研究 |
穆军1,章非娟2,黄翔峰2,李彦生1 |
1.大连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大连116028;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200092 |
|
|
摘要 以糖蜜酒精废液为材料,通过梯度稀释和序批式酸化实验,研究了含硫酸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一般酸化规律.结果表明,糖质废水酸化的挥发酸(VFA)组分以乙酸和丁酸为主要形式;VFA对硫酸盐还原的完全抑制浓度介于23553~35241mg/L(以COD计)之间;VFA对产酸过程的反馈抑制浓度介于35241~37109mg/L之间;不同稀释度废水酸化后的可生化性提高幅度平均为10%.
|
|
关键词 :
硫酸盐,
有机废水,
酸化,
挥发酸,
抑制浓度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宋娜, 汪群慧, 王利红, 于淼, 常强, 赵娜娜, 吴川福. 乙醇预发酵对餐厨垃圾与酒糟水解酸化和甲烷发酵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7): 2095-2102. |
[2] |
李园园, 黄晓锋, 曾立武, 黄聪妮, 曹礼明, 何凌燕. 基于热扩散管的深圳大气气溶胶半挥发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281-1287. |
[3] |
刘祥, 何成达, 刘雯, 朱亮. 原水碳源分子量分布及DPB效能对酸化时间的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797-803. |
[4] |
王博, 王淑莹, 袁悦, 彭永臻. 典型酸碱条件下NO2-对剩余污泥水解产酸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252-2258. |
[5] |
王晨辉, 徐晓茵, 夏四清. 氢基质生物膜反应器去除水中硒酸盐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442-1447. |
[6] |
陈方义, 杨昱, 廉新颖, 姜永海, 席北斗, 李定龙, 张进保, 马志飞. 过硫酸盐缓释材料释放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5): 1187-1193. |
[7] |
李梦露, 蒋建国, 张昊巍. 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作碳源的脱氮效果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4): 917-923. |
[8] |
李娜, 李小明, 杨麒, 柳娴, 伍秀琼. 微波/活性炭强化过硫酸盐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 91-96. |
[9] |
张玉静, 蒋建国, 王佳明. pH值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4): 680-684. |
[10] |
郑国臣, 李建政, 昌盛, 张照韩, 官涤, 金羽, 郭静波, 卢海凤. ABR发酵系统运行特性及产氢效能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 75-81. |
[11] |
李锦文, 陈南, 吴惠明, 常向阳, 陈永亨, Basra Sohan. 硫铁矿酸化过程中铊向水环境的释放迁移行为[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6): 1026-1031. |
[12] |
段炼, 杜耀, 陆秋琳, 蔡卫丹, 方治国, 刘惠君. 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5): 886-891. |
[13] |
袁探, 华玉妹, 朱端卫, 丁敏, 蔡建波. 外源硫酸盐对武汉南湖表层沉积物磷形态的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4): 666-673. |
[14] |
盛欣英, 熊惠磊, 孙润, 陈国强, 施汉昌, 张庆竹, 王慧. 利用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11): 2047-2052. |
[15] |
薛丽坤, 丁爱军, 任宇, 高健, 王韬, 王文兴, 王学中, 雷恒池, 金德镇. 东北吉林地区云水化学航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9): 1162-116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