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效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铬废水 |
叶锦韶;尹华;彭辉;张娜 |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系 广东广州510632 |
|
|
摘要 将菌株(R32)和复合菌群(Fh01)2种生物吸附剂与活性污泥进行复合使用,观察了柱式生物曝气法对高浓度含铬模拟水样和含铬电镀废水的生物吸附效果.结果表明,这2种吸附剂性能稳定,对进水pH值适应范围广,当pH值为1.0~7.0时,R32对50.0mg/L铬的去除率达71%~86%;当pH值为1.0~5.0时,Fh01对铬的去除率均在60%以上.R32对铬浓度、进水速度、处理时间等因素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Fh01对低浓度含铬废水的处理效率高,当总Cr浓度为5.0~20.0mg/L时,对铬的去除率达100%.R32和Fh01串联曝气处理效果理想,吸附2h后,对总Cr,Cu2+,CODCr浓度分别为78.3,2.29,45.0mg/L的电镀废水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4.0%,99.2%,74.5%.
|
|
关键词 :
生物吸附,
吸附柱,
生物吸附剂,
铬,
活性污泥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1] |
宿程远, 李伟光, 黄智, 陈孟林, 邱锐. 蒽醌类物质经多相类芬顿预处理前后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8): 2351-2359. |
[2] |
生贺, 于锦秋, 刘登峰, 董军. 乳化植物油强化地下水中Cr(VI)的生物地球化学还原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693-1699. |
[3] |
刘新, 冷言冰, 谷仕艳, 张遵真. 油菜秸杆外壳对水溶液中六价铬的吸附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6): 1740-1748. |
[4] |
刘健, 李耀威, 王刚, 何春嫣. 改性废报纸纤维对水中Cr(Ⅵ)的吸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368-1374. |
[5] |
杜珮雯, 党宏钰, 张永祥. 改性沸石和铁粉的复合材料处理水中六价铬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384-1390. |
[6] |
陈子方, 焦维琦, 白静, 赵勇胜, 杜鹏程. 没食子酸还原六价铬反应动力学规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391-1396. |
[7] |
陈雄, 韦祎旸, 李辉信, 梁明祥, 徐莉. 附着剑菌对三氯联苯的吸附及降解机制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5): 1423-1428. |
[8] |
薛圆圆, 孙宝盛, 杜江, 薛士琼, 王明圆, 李恺. 贫营养条件下IAMBR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3): 839-845. |
[9] |
周秀秀, 顾早立, 郝小旋, 张姣, 张志强, 夏四清. 剩余污泥燃料电池处理含铬废水的效能及机理[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245-2251. |
[10] |
袁青彬, 郭美婷, 杨健. 污泥负荷对生物处理系统耐药细菌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8): 1979-1984. |
[11] |
周振, 胡大龙, 吴志超, 王志伟, 杜兴治, 蒋玲燕, 乔卫敏. 基于数学模型的多模式AAO系统运行优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7): 1734-1739. |
[12] |
秦泽敏, 董黎明, 刘平, 周恋彤. 零价纳米铁吸附去除水中六价铬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106-3111. |
[13] |
李冬, 何永平, 张肖静, 梁瑜海, 张玉龙, 范丹. MBR系统CANON工艺的快速启动及微生物种群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1): 2788-2795. |
[14] |
郝小旋, 周秀秀, 张姣, 张志强, 顾早立, 夏四清. 厌氧发酵污泥燃料电池处理含铬废水的效能及机理[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0): 2581-2587. |
[15] |
虞少嵚, 熊道文, 陈湘斌, 游建军, 熊珊, 王合德. 周期换向电絮凝法用于处理含铬废水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 118-122. |
|
|
|
|